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第三代维甲类化合物R8923的癌化学预防作用;探讨了R8923的抗致突变、抗促癌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并与全反式维甲酸(RA)进行了比较。通过应用自己建立的Balb/3T3—A31细胞体外二阶段化学转化模型、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Sprague-Dawley大白鼠乳腺癌模型以及DMBA/巴豆油诱发昆明种小白鼠皮肤乳头状瘤模型,证明:R8923(10-6M浓度)可显著抑制3-甲基胆蒽(3-MCA,2μg/ml)和TPA(100ng/ml)联合转化Balb/3T3—A31细胞,抑制作用与RA接近。R8923口服(1mg/Kg)可有效抑制DMBA诱发大白鼠乳腺癌,R8923口服还能有效地抑制DMBA/巴豆油诱发小白鼠皮肤乳头状瘤,增加剂量,则抑制作用更强,其抑制作用以抗促癌为主。R8923和RA均对环磷酰胺(CTX)引起的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有抑制作用。在Ames实验中,R8923和RA均抑制基磺酸甲酯(MMS)诱发沙门氏菌TA100和TA102回复突变,而对TA102回复突变的抑制作用更强。综合分析表明,R8923和RA可能影响致癌剂与DNA结合和/或提高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从而发挥抗致突变作用。R8923和RA口服均能有效地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白鼠耳肿胀,提示它们具有抗促癌作用。R8923和RA在10-6M浓度时,能显著抑制TPA促进3[H]—TdR参入Balb/3T3细胞,显著抑制TPA促进Balb/3T3细胞由G0/G1期向S期移行,证明R8923和RA具有抑制TPA引起的细胞增殖作用,这是它们抗促癌的主要作用途径。R8923和RA均抑制TPA对Balb/3T3细胞内PKC的激活和抑制PKC由胞浆向胞膜转移;抑制TPA促进Balb/3T3细胞的膜蛋白P90磷酸化;抑制由PKC介导的TPA促进的Balb/3T3细胞c—fos、c—myc、H—ras等癌基因的mRNA表达,进一步增强抗癌基因P53的mRNA表达。可以认为R8923和RA抗促癌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通过调控细胞癌基因、抗癌基因表达水平,维持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的平衡,起着抗细胞异常增殖作用。R8923和RA口服均明显抑制巴豆油诱导的小白鼠表皮细胞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这是它们抗促癌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还证明,R8923和RA具有清除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O2-的作用;具有抑制TPA刺激大白鼠多核白细胞(PMNs)产生O2-及H2O2的作用;能明显抑制NADPH/Vitamin C诱导大白鼠肝细胞微粒体脂质过氧化,表明,R8923和RA均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这可能是R8923和RA的另一重要的抗促癌作用机制。应用MTT法研究R8923和RA的细胞毒性作用表明:对于HCT—8细胞株(人结肠癌细胞),R8923和RA的细胞半数杀伤浓度分别为IC50(R8923)=3.128×10-5M、IC50(RA)=3.118×10-5M;对于KB细胞(人口腔上皮癌细胞),两者细胞半数杀伤浓度分别为IC50(R8923)=4.303×10-4M和IC50(RA)=8.331×10-4M。R8923和RA均为低细胞毒性化合物,且两者细胞毒性非常接近。R8923是新一代的有效的癌化学预防化合物,其癌预防活性可与RA相媲美,细胞毒性作用与RA非常接近。相信在进一步研究其代谢动力学及急性、亚急性毒性基础上,适当改造其分子结构的某些基团,将会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