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黑之间:郭小川作为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考察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haiku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小川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是建国后三十年间举足轻重的政治诗人。他以激情澎湃、富于个性的政治抒情诗著称于世,引领一代诗风,“时代歌手”、“战士诗人”、“主流作家”等称号是文学史和评论家们对他的一贯定位——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定位是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抓住了郭小川最为典型的特征,然而,这个定位又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因为它不能历史性地涵盖郭小川的全部诗歌精神和思想动向。郭小川其人其文,有着巨大的时代性、政治性、典型性,但与此同时,他也具备自身的个人性、独创性和丰富性——这表现在社会身份和精神特征两个方面。概括地说,郭小川的创作、精神、命运始终徘徊在“红”、“黑”之间,既有昂扬的红色革命一面,同时也有暗黑的心灵彷徨和自觉的精神探索一面。本论文把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与精神走向概括为两种修辞性色彩:“红”与“黑”,探讨郭小川作为一个主流知识分子在创作与精神内部所彰显或暗含的复杂矛盾的两面性。其中,“红”是郭小川的创作主导和精神底色,指的是诗人作为“战士”和“革命者”,政治上积极进步,精神上昂扬奋发的一面。“黑”与“红”相对,而内涵更为复杂。作为红色诗人的他却屡屡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律令和要求,在思想上和创作上不断受批判、犯错误,不但在政治上给自己红色革命的形象“抹黑”,而且在创作中屡屡“越轨”,在红色主流的指引下却写出了一些带有“黑色斑点”的个人思考之作,亦是不合时宜之作。而他在非正常的政治空气和社会环境的压制下,种种思想的矛盾和情感的痛苦,则构成一种个人精神上更为复杂难言的黑暗和苦闷。“红”与“黑”是郭小川文学创作和精神世界的两面,这两面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复杂地交缠纠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丰富的郭小川。 郭小川是1950-1970年代介入主流的知识分子中很典型的一个,他身上可以折射出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和精神处境。本论文以郭小川的创作、精神、命运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考察郭小川红色的革命精神和暗黑的彷徨矛盾的两面性,分析郭小川作为主流知识分子的身份价值和精神意义,从而探究文学的政治文化、思想史等内涵。论文以郭小川文学世界与精神世界中矛盾相悖的两重色彩“红”与“黑”作为理论基点,划分为两章,从不同角度考察诗人主流性的红色面目和带有复杂性的暗黑一面。 第一章从郭小川的成长历程和战士人格、为时代、为革命的诗歌创作、诗歌创作主体身份的现代溯源等三方面切入,具体分析郭小川红色主流的一面。立论以郭小川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文本为依据,分析郭小川的战士人格和战斗诗篇,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历史背景及其所导致的人生选择、创作方向与精神底色。 第二章从郭小川压抑苦闷的内心世界、步履艰难的私人创作、与政治龃龉的文学话语三方面切入,具体分析郭小川复杂暗黑的一面。主要从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探究郭小川的精神状态、诗歌创作与文艺政策的冲突、文学理念与政治理念的相悖等问题。 结语总结全文,通过分析郭小川精神人格两面性的原因,试图探讨他作为一个主流知识分子在当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中的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米兰·昆德拉是当今公认的一位小说和理论创作兼长的作家。其独具特色的理论创作一度为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新鲜而广阔的视野。昆德拉小说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对于小说本体
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诗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变体于40年代并延绵至新时期,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曲折发展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和系统性的美学精神、创作原则、话语特征与艺术传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与民间接触最广泛的诗人之一。 本论文从三个方面来树立民间的李白这一形象。 首先,李白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浓厚的亲民性。 他的诗歌有
20世纪初期,唯美—颓废主义思潮越过时空传播到中国,为海派、京派作家创造性地吸收和接纳,用以诠释他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和追逐。海派唯美—颓废主义作家群耽迷于宣泄生命的
法国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最大一次飞跃,属于巴尔扎克。而巴尔扎克小说艺术的一系列创新和发展,有诸多缘由于他对绘画的领悟和吸收。绘画对巴尔扎克艺术精神的渗透是全面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