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研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社会互动。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各种社交软件,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交往形式而且改变了人际互动模式。网络空间以其平等性、匿名性、跨时空性、身体缺场性等特点为残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表达情感、自我认识以及社会融入的最佳平台。本文选取普通高等学校随班就读的残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符号互动论,运用实地研究的方式,通过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围绕残障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对象、内容、方式、频率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对残障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动机、行为过程及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在交往现状上,基于寻求群体归属感、增强自我认同、获取行动支持等因素,残障大学生更倾向于接触同为残障身份的大学生群体或陌生的非残障者,特别是异性,再根据自身身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交往方式。其次,在交往过程的行为策略上,借助网络社会的虚拟特质,往往从身体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三方面进行自我塑造,然后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交往目的以及自身对残障的态度采取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当线上表演失败后,为了延续在网络上的交流体验,他们会通过群体发声的方式将线上的表演继续,最终目的在于使残障身份被合理化。最后,在交往行为的影响上,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探析了网络人际交往对残障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社会融入、现实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残障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残障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新场所,也是残障大学生提高自我认同的新途径。残障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呈现策略是为了在“去残障化”身份中获得认可与接纳的表现,同时也是其传播残障文化,建构残障主体性,寻求残障身份被合理化的探索。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净化和丰富学生心灵的一个主要途径。特别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更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但在语文教材中,特别是小说中,不仅仅只有美好的事物,同样充斥着很多丑化的因素,它们往往被一味地抨击和指责,导致学生对丑的认识绝对化、片面化。如果在小说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透彻全面地领悟丑、独立辨识美与丑,就能够一改传统的一味歌颂美、赞扬美的审美疲劳状况,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成熟,在金融危机和市场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以电子商务和传统易货结合的电子易货模式逐渐发展起来。电子易货能够清理不良资产,有效提高资源利
本文基于知识的视角,从理论核心、分析对象、分析视角、分析维度、分类标准、方法论和组织适应七个方面来回顾、分析过去几十年来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说明企业能力理论截然不
在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作为城市基本单元,住区更新受到了更多关注。农民安置小区作为增量规划时代遗留下的特殊产物,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殊的建设和管理方式使其产生了有别普通商业小区的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增加,农民安置小区逐渐成为了发展洼地,沦落为新时代的“城中村”。2016年政府提出新建小区建设要采取“开放街区”的形式,本文从开放街区的角度探索农民安置小区更新策略,维护住区特色,提升居民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