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的直肠肛门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患儿直肠闭锁远端肠壁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GFRα1)、酪氨酸激酶受体(RET)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1.选取天津市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临床诊断为“直肠肛门畸形”病人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日至2岁;高位畸形6例,中位畸形2例,低位畸形4例。取直肠盲端及距离盲端3cm处肠壁组织标本,新鲜标本提取RNA逆转录PCR检测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情况;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检测神经节细胞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神经营养因子在肠壁内的表达情况。
2.HE染色观察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的分布情况。
3.免疫组化SP法检测GDNF、GFRα1、RET蛋白在低、中、高位ARM直肠盲端及距直肠盲端3cm处肠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4.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GDNFmRNA、GFRα1 mRNA和RETmRNA在低、中、高位ARM距直肠盲端3cm处肠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1.手术后肛门功能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高位ARM中2例出现污便,1例出现稀便不能控制,无肛门失禁情况。中、低位ARM中有1例出现直肠黏膜脱出,经坐浴肛门护理好转;1例出现排气时偶有污便,其余7例术后排便功能未见异常。按照中国医科大学修定的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6分法,评估结果如下:高位ARM组优:50%(3/6),良:50%(3/6);中低位ARM组优:83%(5/6),良:17%(1/6)。
2.HE染色结果:
(1)直肠盲端:高位、中位和低位ARM,均未见神经节细胞存在。
(2)距离直肠盲端3cm处取材的组织中:低位和中位ARM标本中可见正常的神经节细胞,而高位ARM标本中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少,且细胞形态小,肌间神经丛分布稀疏,且细。
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直肠盲端组织中三组标本均未见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距离直肠盲端3cm处组织中,观察都有GDNF、GFRα1、RET蛋白的表达,但是表达的量有所不同,中低位ARM标本中GDNF、GFRα1、RET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位ARM的表达情况。
4.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结果:
距离直肠盲端3cm处肠壁组织中存在GDNFmRNA、GFRα1mRNA和RETmRNA表达;结果均显示低位ARM表达最高,中位ARM表达次之,高位ARM表达最低。
结论:
1.ARM患儿直肠盲端无神经节细胞存在,距盲端3cm处肠壁内神经系统(包括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存在发育异常。
2.ARM患儿直肠末端(距盲端3cm处)肠壁内神经系统发育程度与直肠肛门畸形类型密切相关。
3.在不同类型ARM中,GDNF、GFRα1和RET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GDNFmRNA、GFRα1 mRNA和RETmRNA的表达情况均与神经节细胞的分布情况相一致。GDNF、GFRα1和RET基因可能与ARM的发病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