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是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农业相关的人群,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与形态。村落的发展历程伴随其形态的生长与演变,其本质是村落内部建筑单体的集聚及与其他要素融合的过程,最终呈现为边界与空间结构形态。基于建筑对村落边界生长、界定的重要影响,论文主要就村落建筑平面轮廓入手,从图形视角出发探究村落二维边界的界定原理、数据库构建、类型识别及其驱动因子相关性规律。首先,论文规定那些仅受建筑单体集聚影响而界定的村落边界为“建设边界”,并以其为对象展开研究。在外部空间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理方法,利用聚类原理筛选村落样本、德洛内三角网原理可视化村落内建筑的空间关系、最小生成树算法原理选择建筑群内的运算对象以及凸包原理提取村落的建设边界图形。由于运算过程较为庞大与复杂,论文运用Python编程,整合各类原理,以宜兴市150个村落的建筑轮廓总平面为样本进行初始数据输入,求取其二维边界图形以及属性指标。基于此,论文整合边界矢量数据与形态属性指标数据,选择MapGIS平台,以地图与元数据为呈现形式,完成村落形态数据库的框架构建及初步数据的录入,并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扩展性。其次,论文基于传统定性分析的村落形态分类,初步构建了150个村落的样本数据,旨在利用属性指标实现村落形态的类型识别。针对村落的整体布局,运用聚类算法下村落子类个数识别,完成集中型与组团型村落的类型识别;针对建筑布局的聚散程度,运用边界图形空缺率及建筑密度与建筑间平均距离三类指标,完成集聚型与散漫型村落的类型识别;针对边界形状特征,运用边界图形长宽比、图形密实度与形状指数三类指标数据,实现线型、团块型与指状型村落的类型识别。最后,论文探讨了影响村落边界形态生成的外部驱动因子,主要包含自然要素、区位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三类。根据比对分析,论文最终选择将山体、水体、田地及道路等四类具象的驱动因子纳入研究范围,针对组团式村落、村落边界不同的图形特征以及边界曲折度三个层面,基于驱动因子影响度概念,初步分析并探讨了驱动因子与村落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规律。综上所述,论文旨在利用建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数理方法与计算机编程语言,探索村落边界形态界定与提取的新方法,进一步凝练与之相关的形态属性指标,建立村落形态数据库,为村落形态分类识别、驱动因子关联影响、内在机制揭示以及村落更新规划提供更为科学、具体的量化依据,在局部层面实现村落形态研究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