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SRAM电路的设计技术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eke594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RAM是电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数据或指令的临时存储,具有速度快、功耗低、易于嵌入式集成等优点,是CPU中缓存的首选器件。在现代高性能处理器中,SRAM所占芯片的面积已经超过80%。未来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物联网的爆发式增长,芯片的功耗将受到更严格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低功耗SRAM设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了SRAM的低功耗设计方法。在论文研究范围的选择方面,要求所研究的技术或方法要易于实现、可以被广泛应用、对性能不能有过多牺牲。针对这样的研究范围,本文提出了优化的电荷再利用SRAM技术、位线电荷泵SRAM技术和电源电荷泵SRAM技术。本文首先总结了SRAM存储器的特点、分类和发展情况。第二,分析了SRAM的电路结构、优化方法、稳定性评估以及功耗构成。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传统6T-SRAM仿真,得出位线的动态功耗是整个SRAM中耗电最大的部分这一结论,并进一步分析指出位线写操作的功耗大于读操作的功耗。所以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写操作时的位线充放电功耗。第三,目前已有的位线电荷再利用技术存在电路复杂、需要引入额外电压源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此外,针对读操作应用了读出位线分级的策略,为了提高操作的稳定性提出了两种8T-SRAM单元结构,最终降低了功耗又提高了稳定性。第四,针对目前电荷泵SRAM方案中,要将阵列分为两部分且性能不一致、降低电源稳定性、设计复杂、需要引入额外电压源等缺点,本文提出了位线电荷泵SRAM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电源电荷泵SRAM方案。电荷泵SRAM技术的特点是:在写操作时用电荷泵的电容收集位线泄放的电荷,然后再利用电荷泵升压的原理将收集的电荷转移到需要用电的电路中继续使用。第五,针对所有提出的低功耗技术,本文全部完成了版图设计,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这些设计的可行性并对结果做了分析和比较。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果有:用65nm低功耗工艺库设计了一块64Kb的SRAM,同时应用了本文提出的位线电荷再利用技术、读出位线分级技术和两种不同类型的8管单元结构。仿真结果显示比传统6T-SRAM节省功耗36.9%,而静态噪声容限提高了162%;用180nm数字工艺完成了一块8Kb的位线电荷泵SRAM,比同工艺下6T-SRAM节省11%的功耗,此块SRAM嵌入到一款8051 MCU中正常工作,满足科研课题的需求;用130nm射频工艺完成了一块32Kb的电源电荷泵SRAM版图,仿真结果表明,它比传统6T-SRAM节省16.2%的功耗,同时最高工作频率比位线电荷泵SRAM提高80%。
其他文献
<正> 近两年来,我们对50例快速性顽固性心律失常并冠心病患者,应用电针穴位刺激并吸氧及经络疏导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总有效率96%的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
通过解译徐州市矿区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TM影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斑块数等属性数据。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3个时期各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在分析3个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期,土石方工程量计算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工作。对方格网法、DTM法及区域土方量平衡法等3种土方计算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
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信息传播工具的"微时代",在掀起传播媒介技术风暴的同时,凭借其双向、开放、便捷等传播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论述了在"微时代"
电信网络从承载单一业务的独立网络向承载多种业务的统一的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正成为不争的事实 ,运营商必须设法改变其现有网络的设计 ,以适应迅速增长的数据通信业务。这种改
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自冷战以来最深刻的调整过程中,二战后所形成的国际体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中美在软硬实力上的差距仍然明显,但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与美国相异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网络信息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日益丰富多彩。而作为社会主要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资料,无法避免地融入信息
中西方审美文化影响着中西方服装表演的发展,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也都表现出了不同文化区域间的差别。本文重点以研究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影响下的服装表演审美特征为目的,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属于BCS II类药物,渗透性高但溶解性低,生物利用度差。固体分散体(SD)是由药物和载体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率,关键是要消除致使最终消费率下降的诸多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行政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