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用接受学理论切入先锋小说,从接受的角度探讨先锋小说,以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些新的认识,使得研究能够有所深入,进而把握到作为整体的文学活动的一些规律。论文首先对先锋小说在当时及后来在读者中的接受情况作了一番梳理,并运用接受学关于读者的理论对先锋小说的读者群进行了考察。文章对这几大读者群在先锋小说生成、传播、接受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持态度进行了考察。对普通读者和精英读者群体在“遭遇”先锋时不同接受状况的分析时,接受学有关“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空白”等理论为探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提供了方便。先锋文学时期普通读者大多是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而从先锋小说的创作实际来看,他们显然已不在意与读者的沟通,蜷缩到个人内心的狭小空间,从营造文字迷宫和语言的挥霍中获得创作的快感。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读者期待视野具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而先锋小说恰恰在这些方面也对读者构成异常激烈的冲击。从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先锋作家在小说文本中设置的各种陷阱,包括语言迷宫、元叙事手法的运用等有意为之的“空白”。这些“空白”本应成为召唤读者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生成、充分发挥阅读中主体性的契机,遗憾的是先锋小说在读者尤其是广大的普通读者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普通读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精英读者的大显身手,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接受水平,纷纷运用各种理论对先锋小说进行解读。
先锋内在危机的产生、市场化背景下先锋的选择及对先锋文学遭遇的反思。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互动以及市场化背景使得先锋作家必须作出这样的选择,要么顺应市场化条件下的文学生产规律,要么从根本上无视其存在。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没能“勇敢”地选择后者,而是调整了先锋的步伐,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在接受这一向度上我们看到了先锋作家的“阿喀琉斯之踵”,先锋的遭遇也不能不令我们对长期以来的文学教育状况作一番深思。先锋小说尽管没能赢得众多普通读者的青睐,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其价值依然体现在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