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因其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创新药物源泉之一。阐明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仅是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研究的关键,而且也是阐释中医药科学内涵、确保中医药临床安全有效、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难以阐明其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使得中药的发展和现代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将药物代谢过程引入到中药有效成分筛选中,有利于解释其活性物质基础,指导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同时也能够从中发现新的化学结构,为新药创制提供新思路。众所周知,药物发挥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本身就是活性物质,另一种是在体内经过代谢而转化成为活性物质。相应的,我们寻找新活性物质的方式也包括从植物提取物本身去提取分离和从天然产物的代谢物中去寻找两种方式。 本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报道了两种传统中药材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体外代谢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射干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次野鸢尾黄素的体外代谢研究。次野鸢尾黄素为射干的主要活性物质,将其与肝微粒体共孵化后,运用HPLC-UV,UPLC-ESI-MS/MS和NMR对其七个代谢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和鉴定,阐明其代谢途径和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其代谢行为主要是通过O-去亚甲基化作用和O-去甲基化作用发生,其中,代谢产物M1为主要代谢产物,经鉴定其结构为6,7-二羟基-5,3,4,5-四甲氧基异黄酮,为新化合物。体外抗癌活性研究表明M1具有很好的抗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细胞的活性,而代谢原型药物次野鸢尾黄素对其均没有抗癌活性。在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中发现,M1的代谢表现出不同于常规的米氏动力学特征,且具有自催化反应的特征,引入希尔方程对其代谢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发现次野鸢尾黄素与肝微粒体之间的结合是正协同作用。最后,还鉴定了参与次野鸢尾黄素各代谢产物形成的肝微粒体P450酶(CYP450)亚型。其中,CYP1A2、CYP3A和CYP2D6均参与了M1的代谢产生。 第二章为白芷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珊瑚菜内酯的体外代谢研究。在本课题组开展的前期工作中,已成功构建了肝微粒体功能化的磁性生物反应器(LMMNPs),并用其对中药材白芷的体外代谢进行了初步探索。本章在课题组之前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对引起白芷整体代谢的两种主要活性物质——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应用UPLC-ESI-MS/MS快速分析指认了白芷中的9个主要的化学成分。此外,还对白芷中另一主要成分——珊瑚菜内酯进行体外代谢研究发现了4个代谢产物,其中有M1和M3为C-8位侧链的羟基化产物,M2为C-8位O去侧链产物,M4为乙酰化产物,是Ⅱ相代谢产物。通过比对白芷中各化学成分的结构,发现白芷中香豆素类化合物侧链上的异戊二烯基团是主要的代谢部位。 最后,综述了药物代谢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