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取穴规律研究与机理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zi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萎缩性病变。CAG的病理特点是胃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变形、固有膜炎性反应和固有腺体萎缩。其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尤其伴有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状态最常见的一类。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主要包括 Hp根除、改善胃动力、减轻胆汁反流、改善胃黏膜血流量等,由于CAG的发病原因不明确,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各种疗法是否能够逆转萎缩病变仍没有统一的认识。针灸对该病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服食药物所致的副作用,特别是大部分解痉止痛药对消化道蠕动的抑制,也避免了因胃肠疾病而对药物吸收所造成的影响,减少消化道的负担。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着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优点,因此研究其证治规律和机理对本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本论文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总结归纳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取穴组方规律,同时通过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反应过程中某些炎症因子及胃黏膜变化,并重点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其的影响。为临床开展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并为针灸疗法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提供新的研究线索。  方法:  1.通过数据库检索收集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按治疗方法、主穴、辨证取穴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  2.采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造模方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反应过程中血清CRP、IL-6、TNF-α含量以及其对胃黏膜的影响,并重点观察常用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反应的影响。  结果:  1.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62篇临床研究文献,经研究统计发现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归经以胃经、脾经、膀胱经、任脉经为主,且多为特定穴,辨证分型以胃阴不足、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络瘀血为主。  2.实验研究表明,空白组大鼠与模型组、假埋线组血清CRP、IL-6、TNF-α含量及胃黏膜损伤指数比较均有差异,埋线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CRP、IL-6、TNF-α含量及胃黏膜损伤指数均有差异,埋线组与假埋线组比较亦有差异,假埋线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  1.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组方取穴规律是:选用本经、表里经穴位,近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注重特定穴的应用;临床取穴以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最为常用。  2.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胃黏膜损伤明显,血清CRP、IL-6、TNF-α含量有所升高,穴位埋线对CAG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修复胃黏膜有关,而假埋线对CAG大鼠的影响不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为院内急性阑尾炎患者分别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探究哪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更为理想.方法:整理院内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就诊资料,从中遴选出100例进行研究.患者均于2
目的:针对盐酸环丙沙星栓联用硝呋太尔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4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以膝关节软骨损伤者为例,观察分析关节镜下软骨下骨钻孔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11例为对象,予以所有被选对象关节镜下软骨下骨钻孔术治疗.
目的:探究阶段式健康宣教应用于心外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心外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32例,其中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104例实施常规健康
目的:探讨中药热奄包外敷神阙穴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外治法治疗本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选取 2019年2 -12月在我科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