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陕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战乱的侵袭以及国家颁布的若干法规政策在中原和沿海地区引起的频繁地移民活动,使得陕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会馆建筑,尤其是在水陆交通与陆路交通十分发达的城镇,都存在着规模不小的会馆建筑群。会馆建筑的出现带动了整个陕南地区的社会发展,不但实现了各地移民之间感情的维系、维持市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会馆建筑虽然已丧失了原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但结合会馆建筑本身的特点继而突破其原本承担的功能以及地区的限制,使得会馆建筑能够结合当下所处的建筑环境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定位,对其进行改造与利用而获得“新生”,使会馆建筑成为普通大众能够近距离接触的文化遗产;同时将会馆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和其所在地区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使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发展的更全面,使之为当地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入手,对陕南地区会馆建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陕南地区现存的会馆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测量,在此基础之上分析陕南地区会馆建筑其分布与数量的特点;其次,对现存的会馆建筑单体分析其建筑布局、空间造型、造型设计、功能特点、装饰艺术等方面并总结陕南地区会馆建筑其特点,并通过分析解读这些会馆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要素,从而针对其价值要素提出会馆建筑的保护策略。通过解析过去会馆建筑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下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各项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使会馆建筑在获得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条件与机遇的当下,通过对陕南地区现存会馆建筑的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对陕南地区会馆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思路与政策性建议。 最后,根据陕南地区现存会馆建筑的保护现状以及周边环境对其进行重新分类,并结合会馆建筑本身价值要素,从而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具体的保护思路与策略;并从会馆建筑原本具有的功能角度出发,在其原本功能延续的基础之上,再根据现状的不同,结合会馆建筑本身具体特点探索其在利用与发展中可能产生的新功能。 期望通过结合会馆建筑在所在地区城镇发展的战略地位,与其周边的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创造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实现会馆建筑功能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将会馆建筑的价值予以广泛的传播,最终使得会馆建筑以文化遗产的方式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获得公众的重视保护与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