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根据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基于自理能力分级构建五阶梯肢体康复方案。(2)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五阶梯肢体康复方案的效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提供参考,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方法:本研究是类实验研究,研究对象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病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最终确定每个组8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的肢体康复方案,神经内科护士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指导,以床上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训练以及助行器辅助步行训练为主。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五阶梯肢体康复方案,按照改良Barthel指数将患者的自理能力分为五级,分级制定包含上肢、下肢和躯干的全身多关节协调联动的训练项目,活动量、难度、强度呈阶梯式上升,循序渐进。建立多学科康复团队,康复治疗师和神经内科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后确定其自理能力和训练起点,以脑卒中康复专科护士为主导实施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和监督患者进行居家康复训练。两组患者训练时间、频次等均相同,即每天累计训练45分钟、每个项目训练1次。两个组均通过护士、医生、康复治疗师、患者及其照护者的分工与配合,实施出入院一体的、连续性的康复训练。对每个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究,以肌力、自理能力评分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评分为结局指标。在每个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和3个月时这三个时间点,收集其结局指标资料,比较干预效果。数据由双人筛选、核对并录入,采用SPSS 25.0软件整理和分析。结果:(1)就基线资料以及干预前的肌力、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分数而言,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患者的患侧上下肢肌力均有所提升,下肢肌力恢复快于上肢。五阶梯肢体康复方案对患肢肌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的肢体康复方案(上肢:Z=-3.563,P<0.01,下肢:Z=-3.470,P<0.01)。但是只有干预组患肢肌力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两两比较才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均为P<0.05)。(3)生存质量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和干预3个月时这三个时间节点,对照组的得分依次为117.59±17.99分、120.10±18.11分和121.89±16.89分,干预组依次为119.94±22.78分、130.83±22.30分、137.46±21.70分。在干预后1个月(t=-3.339,P<0.01)和干预后3个月(t=-5.066,P<0.01)干预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组的生存质量分数在干预1个月(F=34.401,P<0.01)和干预3个月(F=75.636,P<0.01)时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F=35.602,P<0.01)和干预组(F=433.476,P<0.01)的生存质量分数都在逐步提升。时间与组别受交互作用影响(F=146.294,P<0.01)。(4)对照组的自理能力分数仅在干预3个月时稍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204.967,P<0.01)。但是,干预组自理能力分数在干预1个月时与干预前的差值(Waldχ~2=20.270,P<0.01)和对照组自理能力分数在干预1个月与干预前的差值相比,这两个差值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两个组在干预3个月与干预前的差值也是存在统计学意义的(Waldχ~2=11.675,P<0.01)。结论:在3个月的干预期内,五阶梯肢体康复方案优于常规肢体康复方案。五阶梯肢体康复方案可以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患肢肌力,重视全身多关节协调联动对抗肢体痉挛;增强患者自理能力,通过强化训练减少健肢代偿以及患肢的废用和误用;关注患者身心、家庭状况与社会角色的改变,利于提升其长期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