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山地生物多样性格局是多种生态过程和进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系统发育(进化历史)信息和功能性状整合到群落生态学研究中,为探讨群落构建机制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土壤动物作为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拔梯度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生态过程变化趋势。本研究以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且具备典型植被垂直自然带的山地——长白山为研究区域,选择研究土壤动物地理分布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基金项目】
: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长白山垂直自然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跳虫物种多样性时空格局、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项目号:31861133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白山区棘跳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项目号:4157105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生物多样性格局是多种生态过程和进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系统发育(进化历史)信息和功能性状整合到群落生态学研究中,为探讨群落构建机制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土壤动物作为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拔梯度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生态过程变化趋势。本研究以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且具备典型植被垂直自然带的山地——长白山为研究区域,选择研究土壤动物地理分布的理想材料——等节跳类群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多样性的三个维度(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和两个测度(物种多度和物种有无),借助α和β多样性的研究手段,整合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深入分析进化过程和生态过程对等节跳海拔梯度格局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本研究共采集等节跳3595头,隶属于13属29种,其中新物种3种(Tetracanthella wui、Semicerura bryophila和S.draconis),采集到的等节跳占全国已知属的一半(截至2009年,中国已知等节跳26属,近70种)。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等沿海拔梯度均呈明显的单峰分布模式。环境(p H、土壤温度)和空间变量显著影响等节跳的丰富度和物种组成,且空间变量的影响大于环境因子。无论多度加权与否,β多样性随海拔距离的增加均呈显著上升趋势,β多样性分解结果显示驱动β多样性的主要组分为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物种的丧失或增加),环境距离(土壤温度)显著影响物种替换组分,空间距离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2)系统发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等节跳科内部主要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比较主要支序的分歧时间与长白山隆升时间,结果表明除个别物种外(Isotoma pinnata和Desoria choi等),大多数等节跳是在长白山隆升之前形成的,说明成种过程对长白山等节跳群落构建的影响较弱。等节跳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单峰分布模式,环境(土壤温度)和空间变量对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空间变量对其变异的贡献大于环境因子。在大部分海拔,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净种间亲缘关系指数和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呈聚集分布趋势。无论多度加权与否,系统发育β多样性随海拔距离的增加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β多样性分解结果显示驱动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主要组分为系统发育信息差异组分(系统发育关系的丧失或增加),环境距离(土壤温度和碳氮比)主要影响系统发育替换组分,空间距离主要影响系统发育信息差异组分。上述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调控等节跳系统发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而长白山等节跳谱系较为古老,成种过程对其群落构建的影响较弱。(3)功能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等节跳的体长、弹器发育程度、眼睛数量和体色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显著正相关,沿海拔梯度呈单峰分布格局。等节跳的功能β多样性及其分解组分随海拔距离的增加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但多度加权后其分解组分沿海拔梯度增加趋势不再显著。等节跳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功能结构和功能β多样性的变异主要被系统发育多样性所解释,说明谱系进化历史显著影响着长白山等节跳群落功能性状多样性及其变异,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环境和空间变量显著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生态过程和进化过程共同调控等节跳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格局。综上所述,长白山等节跳群落的海拔梯度格局是生态过程和进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过滤(选择过程)和扩散限制是主要驱动因子,成种过程作用较弱。本研究也表明综合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方法、考虑物种多度加权与否、借助α和β多样性的研究手段,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群落构建机制,为长白山土壤动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为地下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东北中高纬度地区处于东亚季风边缘地带,发育了大面积泥炭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湿地生态系统演化、土壤-生态系统共同进化的过程中,磷元素作为重要的营养元素均参与其中。在泥炭地中,有机磷逐渐累积在植物残体中,长期影响土壤磷库及磷形态分配。东北寒冷气候条件和泥炭地厌氧土壤环境使有机磷能够较为稳定的随泥炭层的形成保存在剖面中。不同演化阶段的泥炭地由于植被、土壤环境等原因导致对磷的积累、利用机制差别较大,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共性基础问题,在公共安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实际应用场景通常包含目标种类数目繁多、尺度变化大、背景噪声干扰以及模态数据差异等复杂分布特性,导致目标检测面临目标漏检、类别混淆、定位困难等关键问题。研究有效的目标检测模型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和多媒体应用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视觉目标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以构建高效的目标
太赫兹通信技术作为敲开未来6G高速通信的关键钥匙,已成为通信与信息科学领域需求导向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方向之一。太赫兹直接调制技术有望实现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以及波束的快速捷变和扫描,对于推动太赫兹通信以及成像等系统实现应用有着重要作用。而大功率容量的太赫兹源、高性能的调制器件等诸多核心器件已成为太赫兹应用领域最核心、最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此外,面向实际应用的太赫兹系统,对模块的集成小型化提出了新的要
不同规模的节理广泛存在于岩体中,是影响岩体力学性能、控制岩体工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还是岩体中地下水渗流的主要通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法向闭合变形,引起节理的微观变化,进而引起渗流。在天然节理中,岩石节理多以充填岩石节理的形式存在,充填介质对变形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充填岩石节理法向闭合变形特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制备了具有第5~10条Barton标准剖面线形貌特征的6种水泥浆类岩石节理试件,
秸秆还田是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维持土壤质量,提供作物养分的重要农艺措施。根际微域是土壤养分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热点区域,植物碳流影响根际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秸秆氮的矿化速率,解析根际效应影响秸秆氮矿化的微生物作用机制对于提高后茬作物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完善农田土壤氮循环理论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不同秸秆碳氮比影响土壤有机碳沉积及其稳定性,这一转化过程取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解析秸秆有机氮矿
柱状节理是常见于玄武岩中的一种原生张性破裂构造。由于柱状节理的存在,完整岩块被切割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棱柱型块体,形成柱状节理岩体,其内部富含多组节理切割面及微裂隙,在开挖前紧密咬合,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质;但开挖后易错动滑移,力学性质迅速劣化,具有显著的卸荷松弛特性。本文采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卸荷力学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单一柱状节理通过法向卸荷试验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完善,高等级宽幅公路逐渐向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发展。然而,在沥青路面吸热与全球气候升高的影响下,路基底部多年冻土温度会迅速升高,路基将会出现热融沉陷等一系列病害,这给宽幅冻土路堤的稳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通风管路基作为一种主动降温的路基结构,能降低路基多年冻土地温、抬升路基人为上限,现在已经被青藏铁路广泛采用。传统的通风管因为埋设方式受地形限制较大,通风效果差,管口容易被风砂堵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生长和生产力。磷(P),作为第二重要的植物营养元素,能够调节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因此,研究气候变化下作物磷吸收和土壤磷动态对明确气候变化下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然而,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以及相关微生物机制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探究气候变化对东北黑土区主要作物大豆、水稻和玉米根际土壤磷组分
近年来,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浪潮中,大量需要由人类完成的工作正在被智能化机器所取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机器的智能提升到接近普通人类的处理水平,使得机器能够处理人类经常完成的简单到复杂的任务。人脑被认为是目前最强大的智能体,具有极高的空间结构复杂度和运行效率。受生物脑科学研究的启发,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被提出并且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都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例如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图像增强、图像
带状电子注行波管作为一类新型的毫米波、太赫兹功率源,其具备高功率、宽带宽等优点,在雷达、卫星通信、高精度成像、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关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真空电子学的前沿课题。然而,由于带状电子注聚焦较为困难,带状电子注行波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为此,本文针对带状电子注的形成和聚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体化PCM(IPCM,integrated 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