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其诞生起至今,不过一百来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历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讨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编写结构、内容、指导思想等,对了解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史学研究背景,试图剖析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具体问题。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史学界曾围绕着“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历史人物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论”等问题进行过长期的论辩。其实早在民国时期,上述问题的论争已经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所显现。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民族问题自然会引起学界的关注。关于民族问题,当时学界对其研究较为浅显,不过部分问题的论争直接影响到教科书的观点。纵观当时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民族关系这三个问题上。在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西来说”、“本土说”、“阙疑论”等观点纷至沓来,在各版本的教科书中是各执一词;在中华民族构成问题中,则出现了五族、六族、七族、八族构成说等;而在民族关系上,民族的融合与同化的认同,则成为民族发展的主流。
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虽然与史学界有关“古史分期”的问题有所区别,但在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争论不可谓不少。本文主要阐释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历史分期的不同划分;对中国史开端的追溯;以及对西周时期一些问题的讨论等。通过民国历史教科书,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史学工作者对历史进行时段划分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的历史态度和观点,以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标准。
关于农民战争问题,因为受当时进化史观的影响,学界对其评价也渐次发生变化。从传统史学著作中“盗”“贼”“匪”“寇”的称呼,到逐渐肯定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大门逐步被打开。而其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最引人注目。
另外,关于历史人物研究方面,民国历史教科书在继承传统史学写作方法的同时,在人物评析上有了较大变化,特别对女性历史人物的分析中,能予以较为客观的认识,这应该说是民国时期历史人物认识上的一个进步。本文主要选取了学界争论大、典型性强的重要人物,如武则天、曹操、岳飞等,以他们为例,来管窥民国史学界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当然,民国中学中国史教科书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教科书的编纂内容、结构和理论指导思想上,均有缺憾。不过,这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以及开拓、发展的空间和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