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在马氏珠母贝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甲基化是动植物基因组中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它能够调节基因转录,并对细胞分化、胚胎发育、对环境适应性以及病情发展都起着重大影响。马氏珠母贝是我国生产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和血清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DNA甲基化的改变对马氏珠母贝免疫系统的影响,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hole 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技术获得植核免疫关键甲基化位点,并对其进行验证和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DNA甲基化的改变对马氏珠母贝免疫系统的影响:利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ecitabine,DAC)处理马氏珠母贝,全基因组甲基化率检测说明,与对照组(PBS处理)相比,DAC可以显著降低马氏珠母贝血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水平。转录组分析表明,DAC处理可以产生518个差异表达基因(DMGs),这些DMGs主要富集在Notch和NF-κB等信号通路,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DAC刺激后上调。免疫指标检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AC处理可以导致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17(IL-17)、酚氧化酶(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上升,并且血清的抑菌效果更加明显。说明DAC可以降低马氏贝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激活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层面激活免疫系统。2、DNA甲基化在马氏珠母贝植核免疫中的作用:利用WGBS技术分析了马氏珠母贝植核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细胞DNA甲基化组,包括对照组、术前处理组、植核后8个时间点(6 h、12 h、1 d、3 d、6 d、12 d、18 d和30 d)。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血细胞基因组DNA中C碱基的甲基化率为2.37%-2.74%,主要位于CG二核苷酸中的C碱基,基因组中12.15%-14.12%的CG被甲基化,植核后6 h的CG甲基化比例最低;通过对基因组转录和调控元件的甲基化水平分析表明,m RNA和重复序列甲基化水平最高(14.73%-19.46%和24.24%-26.17%),启动子和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最低(12.14%-13.98%和4.16%-6.06%);CG类型和非CG类型甲基化位点的上游序列都存在对胸腺嘧啶(T)的偏好性,紧邻着非CG类型甲基化位点的下游碱基中出现最多的是腺嘌呤(A)。通过差异甲基化区域(DMR)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处理可以产生51970个DMR,植核后不同时间点可以产生44359-68799个DMR,其中植核后6 h的DMR最多。DMR所在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分子功能中的粘合和活性催化(P<0.05),以及Fanconi anemia pathway和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等免疫和细胞增殖相关的信号通路(P<0.05)。3、启动子DNA甲基化的验证与功能分析: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验证了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启动子的甲基化修饰水平,利用重亚硫酸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BSP)技术验证了n ACh 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修饰水平,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的启动子在植核后6 h发生去甲基化,与WGBS结果基本吻合。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AP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修饰区域具有启动子活性位点,n ACh 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修饰区域含有转录因子SP1、AP-1和NF-κB的结合位点;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技术分析启动子甲基化修饰区域的缺失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甲基化修饰区域的缺失会导致n ACh R启动子活性显著升高,但对APAF1启动子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根据n ACh R启动子甲基化修饰区域的序列特征设计探针(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探针),利用DNA pull-down技术分析DNA甲基化修饰对转录因子结合的影响,结果显示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探针都可以检测到AP-2复合体亚基α(AP-2α)和AP-1复合体亚基γ(AP-1γ),而非甲基化探针仅检测到AP-2α,表明甲基化修饰可能通过结合AP-1γ和AP-2α调控n ACh R启动子的活性。
其他文献
东海黑潮流域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着我国东南沿海降水以及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我国气候乃至于全球气候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东海黑潮关键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探明该区域的降水特征对进一步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以及了解其对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多元卫星遥感资料TRMM 3B42数据产品,对东海黑潮关键区2000年-2019年
学位
作为亚洲季风子系统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WNPSM)是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季风降雨变化可以显著影响农业、经济和社会,研究WNPSM变异相关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本论文的研究中围绕影响WNPSM在1990s年代际变异的海气相互作用开展了研究工作,探讨了WNPSM在风场异常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化主周
学位
海洋锋面是一种重要的中小尺度动力过程,海洋锋面增强局地平流和垂直运动,导致锋区内营养盐等物质富集,从而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碳通量的变化。因此,海洋锋面研究是海洋交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海洋锋面的产生机制以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海洋锋面区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该方面研究尚未取得较大进展。本论文以硝酸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动力学为核心,分析
学位
河口作为河流与海洋的过渡带,其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伶仃洋是华南最大的河口湾,揭示叶绿素a水文气象多要素的共同驱动作用,对近海水质监测和生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利用2019年1月-7月在伶仃洋三个连续站位观测得到的海表叶绿素a浓度、海表面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海表温度、盐度、流速、流向、溶解氧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遥感资料,利用功率谱、小波分析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分析了伶
学位
大气沉降可通过化学转化和物理沉降将大气成分移出大气环境,是大气成分守恒的重要环节,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由于人为排放的大气活性氮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氮沉降量也随之增加,大气沉降是海洋外源营养物质的重要途径,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原有的氮平衡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大气氮沉降的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湛江湾这一半封闭内湾作为研究区域,分析该区域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大气气
学位
造礁石珊瑚骨骼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部分相近种外部形态非常相似,难以区分。本实验以3种外观较为相似的角孔珊瑚:团块角孔珊瑚(Goniopora lobata)、扁平角孔珊瑚(Goniopora planulata)、诺福克角孔珊瑚(Goniopora norfolkensis)为实验对象,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组织切片、刺丝囊形态、虫黄藻密度和共生系群种类等多种参数的比较分析,尝试寻找更多的辅助鉴定特征
学位
在全球范围内,再分析数据集被广泛用于驱动长短期数值预报系统、评估气候变化机理以及理解跨学科系统之间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是气象防灾减灾、水文资源分析、绿色能源普查、生态条件分析、城市建设规划、农业布局等重要的基础资料。一方面,大多数全球尺度再分析数据集的水平分辨率在10-100公里,对中小尺度系统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精度描述不足,例如飑线、热带气旋、区域干旱和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另一方面,因南海
学位
侵袭性细菌感染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既对公众健康产生威胁,又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两亲性壳聚糖是一种由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自组装成核壳结构的高分子材料;这种结构特征有诸多的生物活性,尤其是通过相似相溶原理穿透细菌细胞膜的高抗菌活性。两亲性壳聚糖亲水-疏水的特殊结构使得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在水中能够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胶束,在负载活性药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甲壳素
学位
羧甲基壳聚糖和羟乙基壳聚糖是两种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但羧甲基壳聚糖和羟乙基壳聚糖的抗菌活性有限,限制了其在抗菌敷料中的应用。本论文以柠檬醛为抗菌剂,分别制备羧甲基壳聚糖和羟乙基壳聚糖为基体的两种静电纺纳米纤维抗菌敷料,系统研究其化学组成、微观结构、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为提高纳米纤维中柠檬醛的负载量,采用
学位
浮游植物在海洋大气碳循环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富营养化、CO2浓度升高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可能会增加藻华的发生的频率。浮游植物藻华带来负面影响,给水产养殖、渔业、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叶绿素a(Chl-a)浓度是衡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键指标,它不仅能反映所在海区的生态信息,还具备了对环境变化响应的能力。本文基于现场观测数据与遥感数据,探讨了海洋环境变化对南海Ch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