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助推器,也是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不断攀升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显现层面出发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隐性层面的理论透视相对匮乏。本研究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文本计量可视化分析法的辅助,从关系性思维出发,以传统文化教育场域为“此在”,以社会各场域为“彼在”,跳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场域固有的网络构型,在场域转换视角下分析传统文化教育变迁的动力机制,梳理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变迁历程,总结传统文化教育变迁的实践逻辑。社会场域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场域都与传统文化教育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并依据社会发展现状为政治、经济、文化场域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传统文化教育场域的内力作用虽然也在不断推动着教育自身的发展,但传统文化教育变迁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各场域的影响。政治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政治场域以“硬暴力”的方式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来获取教育场域的价值随从,从而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方法等要素的实施。经济场域对教育场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由上而下的影响主要通过借用政治场域的权威来迫使教育场域为其服务,由下而上的影响主要通过形塑教育场域中行动者的惯习来调控传统文化教育场域的发展走向。教育场域中的活动者难以抵御经济利益的诱惑,在教育场域中吸取足够资本之后,他们往往跨界经济场域化身“知识资本家”或“知识创业者”从事贩卖知识的相关工作,不断将文化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文化场域是一个活跃度极强的教育环境,教育场域本身即浸润在文化场域之中,文化场域把教育场域看作一个工具,教育场域的作用即改变文化场域内部的资本分布和扩大文化场域的影响力。传统文化教育场域在接收社会场域的各种指令后,其自身的变迁历程也遵循一定的实践逻辑。首先,塑造场域环境并改变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其次,充实课程场域并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再次,革新技术场域并创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最后,转换人才选拔策略重构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通过分析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变迁的隐性因素及教育场域内部的变化过程,可以直观透视社会各场域对传统文化教育场域内部进行的可视化移植,进而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在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有利于维持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