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市场的过度波动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同时,因其对一定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的重要影响而倍受关注。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假设、个体投资者的理性及非理性预期、理性及非理性选择行为,以及投资者心理和认知偏差等多个角度,传统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学对股市的波动及过度波动,包括股市泡沫产生、膨胀及破裂等现象给出了很多有富有启发性的解释和观点。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理性选择假设及其分析工具基础上,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通过抽象的理论简化了复杂的现象,增加了对该现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复杂的股市过度波动现象一定是多种社会和选择机制作用的结果,这种简化——以同一选择机制反复描述复杂的、具体的经验事物——可能无助于对该现象的进一步了解。 于是,发掘其他社会和选择机制来解释复杂的股市过度波动现象,就具有了一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感性选择机制可能是其中一个有效的解释途径。因为通过在股市的观察以及与股民的交流和访谈,发现在他们的行情判断和股票交易决策过程中,有很多感知判断和感性选择的因素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股民对证券市场以及炒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判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由于这些感知判断规则和感性选择方式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适合建立新的描述性模型对其加以认识和把握。本研究大致按以下线索展开: 首先,将股市的一般波动和过度波动状态区分开来,简单回顾了经济学领域内基于理性选择框架对复杂的股市波动现象做出的一些解释,论述了探索其他社会和选择机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现象学社会学、实践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等有关身体研究的一些文献,阐释了将投资者身体维度引入选择行为研究,从而实现以感性选择机制来进一步认识股市过度波动现象的可能性。 然后,通过在股民的意识和选择结构中引入身体维度,不仅论证了感性选择在人们非专业的日常生活实践和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认识论视野内“理性”与“选择”的固定搭配,使能够重新看待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的关系。股民决策时不仅有反思意识支配的理性思维,而且也有感性意识的作用,二者可以分开分析,但在股市行情判断和股票交易过程中,二者是统一的,即该过程交织着股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判断,纯粹的理性和纯粹的感性都是不存在的。把感觉、知觉同身体联系起来的重要意义不是发现了感觉和知觉,而是通过肯定感觉和知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把被传统认识论观念化或单纯心理化的感觉、知觉作为身体的功能放到现实市场环境中来把握,由此,使对感觉和知觉的认识具体化、现实化了。 再次,通过对股民在证券交易中的感知预期,以及模仿和追涨习惯背后的感性选择机制的详细考察,阐释了股民感知判断和感性选择过程中图像式信息加工方式的特点和作用,由此形成的感性选择形象性和具体性特征,是区别理性思维过程的重要标志。这部分包含了本研究一半的内容,为股市过度波动现象的感性选择解释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也就是考虑市场情境的因素后,试图证明当股民身处股市过度波动情境时,其感知预期和图像式感知判断规则可能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尝试以感性选择机制进一步认识证券市场过度波动现象,即股民感性选择与市场情境的互动升级可能是引发或加剧股市波动程度的重要因素。当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普遍、持续地快速上涨时,市场情境的限制力量增强,处于这种密集而高强度的图像式信息刺激环境中的股民,在感知预期和图像式感知判断规则作用下,感性选择的倾向得以逐步加强,即更有可能在该选择机制支配下买入股票。同时,股民这种感性选择倾向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普遍性,因此,在更大社会范围内可能产生买入股票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反过来加剧股市过度波动的程度。感性选择强调个体行动者之间、个体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这些相互作用和关系具有生成性特点,不同于投资者个人策略和分类行为的简单聚合和累加。 总之,股市过度波动现象十分复杂,以单一的理论框架和选择机制很难完全将其容纳并加以充分解释。尤其是在新兴的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持股市值接近总流通市值的一半,由此,各种选择机制的研究对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股市过度波动现象格外有意义。包括感性选择在内的个体行动者选择机制研究,有利于明确股民和宏观政策制定及市场监管层面各自所需承担的责任,有利于减少股市过度波动的发生频率,或减轻其波动的程度,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