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确诊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人数逐年增高。而且糖尿病除了引起血糖增高外,其多系统并发症更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因此,我国对糖尿病的防治已经给予高度重视,并将糖尿病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疾病之一。一直以来,糖尿病治疗的重大挑战就是在良好控制血糖同时减少用药的副作用,如低血糖、体重增加、心血管意外等等。利拉鲁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由于在结构上进行了修改,使其从半衰期由天然的1-2分钟延长至1-13小时,这也使它可以每日一次给药。人体内的天然GLP-1是由远端小肠和结肠L细胞分泌,为一种含30个氨基酸的多肽,它分泌后需要经过酶解作用将C端酰胺化并且去掉N端的6肽才能生成具有高度活性的GLP-1(7-36)发挥作用。活化后的GLP-1主要经由二肽基肽酶(DDP)-Ⅳ降解为无生物活性的GLP-1(9-36)失去其作用。GLP-1主要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生物学效应,其受体存在于胰岛αβ细胞、肺、肾、心脏、脑和胃肠道中。因此,利拉鲁肽在降糖减重同时它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的不适,如恶心、呕吐等,一般发生于用药的前几周,但是通常比较轻微和短暂。利拉鲁肽于2009年开始被用于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或其他药物不能良好控制血糖情况下的补充用药。其的优势在于控制血糖但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有效的减轻患者体重以及降低心血管风险因素(如收缩压、血脂等)。本研究通过分析利拉鲁肽在临床实践中多药联用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观察除了其对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的影响外,另外对其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索使用利拉鲁肽后在其他方面的利与弊。方法:通过随访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使用利拉鲁肽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资料信息。记录其用药量、实验时间、年龄、性别、病程、职业、联系方式、并发症等基本资料。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观察患者用药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蛋白/肌酐比(UACR)、收缩压(SBP)、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RI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STB)、碱性磷脂酶(AL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Ch E)的变化情况。利拉鲁肽起始用量为0.6mg,每日皮下注射,如无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或者可耐受者,每周追加0.6mg,直至患者可耐受最大剂量(1.2mg或1.8mg),保持治疗方案至患者主动或因其他原因退出或者再次入院。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ACEI、ARB、阿司匹林、他汀类、贝特类等药物,患者自备,不限制厂家,遵医嘱服药。所有搜集数据均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分析,所有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用药后患者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Hb A1c[-0.50(-0.95,0.45),P=0.042]、BMI[-1.02(-2.60,-0.16),P=0.000]、TRIG[-0.54(-1.31,0.31),P=0.002]、HDL[0.07(-0.08,0.25),P=0.012]等各指标均有明显差异。T-Chol和STB虽然于治疗后也有降低,但是无明显差异。2在本研究中,患者的血糖和体重减低并没有受年龄、病程、吸烟饮酒习惯以及各并发症的影响,没有显示出关联性。3 Hb A1c的减少跟患者初始Hb A1c的高低跟有着密切关系,且呈负相关性(r=-0.444,P=0.000),但是对跟其他指标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4 BMI的减少程度跟患者本身的初始BMI关系密切,呈负相关性(r=-0.441,P=0.000)。另外,在BMI的改变也跟ALT和AST存在负相关性。5虽然用药后Hb A1c和BMI都有所降低,但是各指标间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出有相关性,Hb A1c的变化和BMI的改变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无关联(r=-0.038,P=0.769)。结论:1利拉鲁肽对血糖和体重的作用不受年龄、病程、吸烟饮酒习惯以及各并发症的影响。2在不同用药背景下,利拉鲁肽可以改善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轻度肝功能损伤,同时可以降低正常肝功能者转氨酶含量。3对肾功能损害患者有着改善肾功能的作用。4 Hb A1c和BMI的改善是以独立的两个效果存在的,两者互不影响。使用利拉鲁肽可以实现两者单方面和多方面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