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67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相关分析,了解肝功能损害在川崎病临床病程中的意义,以期为提高该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方法:收集167例于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川崎病患儿,其中肝功能损害组72例,肝功能正常组95例。对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川崎病患儿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年龄与性别分析:167例川崎病患儿中发病年龄2个月-13岁2月,平均年龄2.73岁,男性119例,女性48例,男女之比为2.48∶1。≤1岁29.94%(50/167),≤2岁23.95%(40/167),≤3岁16.17%(27/167),≤4岁11.98%(20/167),≤5岁8.38%(14/167),>5岁9.58%(16/167),不同年龄段男女发病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完全川崎病93例(55.69%,93/167),不完全川崎病74例(44.31%,74/167),两组间各年龄段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的发病年龄段及平均年龄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的病例数在cKD与iKD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2.主要临床表现比较: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率的比较,结膜充血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发热天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肝功能正常组cKD与iKD发热天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肝功能损害组cKD与iKD发热天数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3.实验室指标比较: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实验室结果比较,肝功能损害组中HB较正常组低,而WBC、N、CRP、ESR较正常组高,两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4.相关性分析:白蛋白(albumin,ALB)与CRP、ESR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r=-0.507,r=-0.472);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分别与CRP、ESR呈正相关关系(ALT与CRP、ESR相关系数分别是r=0.272,r=0.241;GGT与CRP、ESR相关系数分别是r=0.424,r=0.429)。 5.冠状动脉损害(CAL)比较: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中冠脉是否发生异常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左、右冠脉病变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功能正常组与损害组中CAL损害程度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6.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的患儿、CRP升高及ESR增快是川崎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1.本资料显示完全川崎病多见于2-3岁幼儿,而不完全川崎病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 2.肝功能损害与川崎病冠脉病变无明显相关性; 3.年龄较大的患儿、CRP升高及ESR增快是川崎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