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热容激光介质热致效应及热管理技术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sslov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功率、高亮度激光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固体热容激光器以其独特的运转方式,有效避免了实时冷却固体激光器中由于冷却梯度造成的各种不良热效应,有望成为实现电激励、节能型、高平均功率、高亮度激光输出的有效手段之一。   热管理系统是热容方式工作激光系统最关键的子模块之一,如何有效管理并合理控制激光介质在周期性抽运负载作用下产生的废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颖课题。本论文主要针对固体热容激光器增益介质的瞬态热致效应及热管理系统的原理设计展开研究,主要贡献或创新点如下:   1)、结合固体热容激光器的技术特点,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固体热容激光器(SSHCL)的最新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基于SSHCL总体设计方案,对构成该激光系统的原理设计方案及其总体设计中的功率标定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2)、基于传热学理论,建立了固体热容激光介质在抽运光热作用下描述其内部热分布的数学模型;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对几种掺钕激光介质在热容方式下的热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对双侧对称激光二极管阵列抽运掺钕钆镓石榴石激光晶体(Nd∶GGG)在热容工作下的瞬态温度场及应力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多种复杂边界条件下热致效应对激光输出特性的影响。总结出高功率全固态激光系统在热容运转方式下受热负载的规律。   3)、通过模拟计算热容激光介质在冷却阶段中,不同冷却方式下的温度及热致效应的变化过程,以及冷却相关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适用于热容板条固体激光器的冷却手段,总结出SSHCL冷却阶段激光增益介质的冷却特性。   4)、通过分析热容激光介质的冷却特性,结合实际激光器件的构型,提出了一套能实现板条热容激光介质良好热流控制和高效冷却的热管理系统方案。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5)、提出了一种薄片激光器热管理结构的设计方案。该结构由双薄片激光增益介质及双金刚石热沉组成,冷却介质在两片金刚石热沉之间形成的冷却通道内流通。通过计算,将其与其它热管理结构的冷却效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热管理结构的可行性。它适合于实时冷却方式运转的薄片激光器,具有易于实现模块化和功率的定标放大等特点。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将为高功率、大能量固体热容激光系统的总体设计特别是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可供参考的依据,同时对实时冷却方式工作的激光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第一章论文综述部分分析了开展基底清洗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目前主要的基底清洗技术。并详细叙述了实验中所采用的超声清洗技术的原理和影响清洗效果的主要因素。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是检验水库安全运行情况、为水库大坝的科学化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中存大的问题
本论文将10纳米以下波段软X射线作为研究的重点,从理论上分析了多层膜的选材方法和原则,模拟分析了可能的材料对组合的反射率特性;在8.0nm附近,利用多层膜的选材原则,选择Ru/B4C和
学位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航天周期逐渐增长,面向空间应用的生物危害实时自动报警系统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该系统的核心是生物核酸荧光微检测技术,传统光电检测器件由于体积大或灵敏度不够而无法嵌入到芯片中。采用原位成形光学微透镜的制造技术,加工的非球面微透镜可实现高精度同光轴且光洁度好,有效增加荧光检测微系统中的光子采集总量,提高荧光检测灵敏度。在原位成形法制造光学微透镜技术中,由于非均匀固化或内部
雷达模拟器在海员培训和适任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雷达教学和培训的有效的实践方式和手段,但由于系统开发周期较长、使用周期有限、花费和维护成本较高、训练场地、训练
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量大气风场主要有两种技术:直接探测技术和相干探测技术。直接探测技术能够同时利用气溶胶和分子的散射信号测量大气风场,而相干探测只能利用气溶胶散射信号。
本文利用2008-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债数据,考察了企业信用评级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债主体信用评级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且相比国有企业,信用评级对非国有企业审
近年我们遇到一家族祖孙三代在四年间先后患肺癌、食道癌。现报道如下。祖父,92岁。“慢支”病史20年。吸烟史70年,每日半盒。于1997年4月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住院。查体
对于时速200公里铁路线路,无论是既有线提速还是新建线路,首先旅客列车全部采用动车组,虽然其性能优良,但价格昂贵,对线路要求比较高,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因素,我国更适合机车
运输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脉,在制定运输业的发展战略时,建立什么样的运输结构是一个关键问题。合理的运输结构既要与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又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