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r11MoV马氏体耐热不锈钢表面离子硬化处理的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ao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Cr11MoV(旧牌号1Cr11MoV)马氏体耐热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以及较高的抗蠕变性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汽轮机叶片、阀杆、尾轴等场合,但和其他不锈钢一样,存在表面硬度低、耐磨性差等缺点,严重降低了马氏体耐热不锈钢的使用寿命,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应用。离子硬化能有效提高不锈钢表面硬度及耐磨性,但目前国内外对14Cr11MoV离子硬化处理的研究报告不多,所以对14Cr11MoV钢离子硬化处理的研究很有意义。本文通过对14Cr11MoV马氏体耐热不锈钢进行离子渗氮、渗碳以及氮碳共渗的表面硬化处理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SEM、XRD衍射仪等仪器进行分析研究渗层的组织性能与结构,包括渗层厚度、表面硬度、表面脆性、硬度梯度以及物相结构等。通过试验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三种硬化处理方式中离子渗氮渗速最快,610℃之前,离子氮碳共渗渗速快于大于渗碳,而610℃之后,离子氮碳共渗渗速慢于离子渗碳;对于表面硬度,相同温度下离子渗氮硬度较高,渗碳表面硬度比较稳定,氮碳共渗表面硬度随温度变化波动较大,在530℃时一度超过离子渗氮,但硬度下降较快,570℃后硬度最低。(2)渗层厚度都随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但增速都逐渐变缓;离子渗碳和氮碳共渗硬化处理渗层中没有裂纹,离子渗氮只有在630℃以上渗层中才没有裂纹,且升温过程不能通含氮气体;对于硬度梯度,离子渗氮渗层硬度梯度最陡,氮碳共渗硬度梯度比较缓和,渗碳的硬度梯度是先陡后缓和。(3)所有处理工艺下得到的表面脆性只有1级和1-2级,脆性都合格;通过XRD衍射分析,渗氮处理后渗层中主要由α、Fe3N、Fe4N和CrN四相组成,渗碳后渗层主要由α、Fe3C和Cr23C6三相组成,氮碳共渗后渗层主要α、Fe3C、Fe3N、Fe4N、Cr N和Cr23C6六相组成,Cr元素的析出导致耐蚀性下降,碳化物和氮化物的析出聚集导致硬度下降。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投入临床使用以来,抗生素便对人类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抗生素滥用加速抗生素抗性基因产生、传播和耐药性细菌的增加,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人类排放的耐药性细菌可经多种途径迁移到城市生活废除处理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设施,并最终排入地表水体。因此,全面了解城市废物处理设施中的耐药性细菌分布状况对水环境生态健康和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城市污水
SiC纳米线具有低的开启电场和高的电流密度,而且场发射性能稳定,是非常理想的场发射阴极材料,探索多种途径以进一步提升SiC纳米线的场发射性能,为其在纳米光电子器件、真空微
这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时代。“今年以来,四成以上的零售上市公司出现利润、坪效下滑,房租、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在“第十五届中国连锁业会议”
多环芳烃及其烷基取代物是一类具有强致畸致癌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燃烧。除了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产生多环芳烃外,生物质的燃烧也是其重要来源。我国的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有6亿吨的农作物秸秆产生。其中,31.5%用作农村地区的炊事能源,25%在农田中就地焚烧。生物质燃烧排放出多种污染物,引起了较多的关注。但目前,我国在生物质燃烧排放多环芳烃类污染物方面的研究很少。针对这种状况,本文设计了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于具有多孔、大比表面积、结构可修饰性和多金属位点等特点,在气体贮存、分子分离、催化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MOFs作为光催化材料,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光解水制氢、CO_2还原等方面得到广泛关注,其中钛基MOFs在光催化氧化反应中表现较好的催化活性。本文设计合成了系列二茂铁基配体,通过条件调控制备了二价Ti-
学位
无膜电去离子技术(Membrane-free electrodeionization, MFEDI),是一种只需使用高压直流电,而无需离子交换膜和化学药剂的全新电去离子方法。本论文系统地研制了一种用于MFEDI的细网状稳型阳极(Dimensionally Stable Anode, DSA), Ti/RuO2-IrO2-TiO2,并表征了其性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电极制备参数优化,电极性能
高岭石是一种典型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结构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以1:1的方式逐层排列而成。每个硅氧四面体的氧与相邻的铝氧八面体的羟基以氢键相连,层与层之间靠范德华力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以杭州市为案例,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在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的空间框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强度敏感性的空间分异,以及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