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管化异体复合组织移植(Vascularized Composite Allotransplantation,VCA)是目前修复严重创伤、肿瘤切除、先天畸形等造成大面积组织缺损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通常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需要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所带来的严重药物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如何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成为VCA在临床推广应用的突破口。胸腺作为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对于自身免疫耐受和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是移植免疫研究干预的主要靶点之一。已有大量研究发现胸腺内注射供体抗原成分或抗原提呈细胞能有效诱导受体对异体移植物免疫耐受。有研究发现,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受体胸腺微环境中能够部位特异性分化为胸腺基质细胞,而此类细胞在机体胸腺内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机体自身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因此,将供体BMSCs胸腺内注射至受体胸腺,也许能够使其在受体胸腺微环境中部位特异性分化为胸腺基质细胞,从而驯化受体T细胞,有可能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供体BN大鼠BMSCs,并将其胸腺内注射至受体Lewis大鼠胸腺,联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观察其对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并对移植皮瓣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各组移植皮瓣排斥反应发生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受体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变化,并取受体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比较各组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的反应性,以初步探讨其对移植排斥反应影响的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BN大鼠BMSCs并严格控制换液和消化时间以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取所培养的P3代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其表型进行鉴定及诱导成脂、成骨能力鉴定。受体Lewis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BMSCs组)、C组(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组)、D组(4Gy全身照射+BMSCs组)。各组大鼠第0天进行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A组移植前14天胸腺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B组移植前14天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C组移植前15天给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移植前14天胸腺内注射PBS,D组除移植前15天4Gy全身照射外,移植前14天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移植后大体观察比较移植皮瓣存活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移植后第7天取移植皮瓣进行病理学检查;排斥终点流式检测脾脏Treg比例变化,并采用体外单向MLR检测受体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变化。结果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和扩增出大量BMSCs,其P3代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结果为CD29、CD44、CD90阳性,而CD11b/c、CD34、CD45阴性,经成脂、成骨诱导后可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B组的移植皮瓣存活时间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D组的移植皮瓣平均存活时间较C组平均延长3.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细胞Treg比例显著增高(P<0.01),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显著降低(P<0.05)。且移植皮瓣病理学检查表明D组与其他三组相比,其皮瓣内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皮肤结构较完整,排斥反应较轻。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分离培养BMSCs的方法,能够扩增出大量纯度较高的BMSCs;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联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能够显著上调受体脾细胞Treg比例、降低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的反应性,从而抑制受体对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物存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