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和宫,现为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曾为清代雍正皇帝继位前的府邸,并于乾隆九年(1744)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改建后的雍和宫,仿照西藏地区各大寺的例子不断完善其建制,设置了既有藏传佛教寺院特有的教育制度、佛教道场等,也具有了由皇帝为大施主的皇家寺庙的特点,发展成为了西藏之外学习和传播藏传佛教的主要中心地之一。 本论文以收录于《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中的满汉文档案为主要史料,探讨雍和宫自改庙起至鼎盛时期的诸多内容,主要分为三项进行研究讨论。第一项内容单独为一章,叙述关于乾隆九年雍和宫改庙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对雍和宫改庙中的具体人物,即乾隆皇帝和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对于《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七世达赖喇嘛传》等资料的解读和利用,来进一步分析雍和宫改建为黄教寺院的具体缘由。第二项问题是雍和宫的诸多制度,为文章的二、三、四章,又可细分为教育、经济、喇嘛、法事四大制度问题,其中教育和经济制度为文章的第二章,其余顺次为三四两章。第三项问题针对雍和宫往各地派出喇嘛执行教务进行阐述,对清代雍和宫派遣喇嘛制度及其影响做出较为深刻的分析。清廷将雍和宫培养的与清朝联系密切的喇嘛派往蒙藏各地是清廷安抚和控制蒙藏地方的一项长期制度性问题,这也是雍和宫逐步发展成为联络京师与蒙藏地区枢纽的重要原因。 雍和宫不仅是清朝统治蒙藏地区的一个政治象征,而且其本身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佛教道场。加之其特殊的地位,在乾隆朝治理蒙藏地区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纽带作用,使其最终得到了京师藏传佛教圣地的名声。总而言之,雍和宫虽然是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中心寺院,也得到了皇帝本人的极大尊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雍和宫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事实上依照的是一种皇权高于教权的模式,雍和宫的各种设置,最终还是清朝大政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