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转Bt基因抗虫棉的推广以及普及,改变了原有的棉田生态。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在得到有效防治的同时,盲椿象(Hemiptera:Miridae)跃居为当前我国Bt棉上的首要害虫。本文通过田间调查以及室内EPG昆虫刺吸电位技术系统研究了14个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室外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棉花品种(系)的冠层光谱折射率,并室内测定了不同生长期棉花各个生育器官的萜烯类物质的含量,同时室外条件下运用电子鼻z-noseTM和气体收集GC-MS分析的方式确定了不同品种(系)棉花品种挥发性气体的成分及挥发规律,以期明确棉花对绿盲蝽的EPG抗性和生化物理指标的关系,为棉田盲椿象的综合治理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14个不同品种(系)棉花的田间调查,发现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抗性水平不同,亚洲棉、GK50、科林09-2对绿盲蝽表现为高抗,灵-17、冀杂708、灵-06对绿盲蝽表现高感。
2、通过比较绿盲蝽在各个棉花品种(系)不同取食波型特征并结合行为实时观察,发现在14个不同品种(系)棉花中,亚洲棉和GK50对绿盲蝽表现较强的驱避性,而绿盲蝽对灵-06、石抗338等棉花品种(系)有较强的趋向性。室内解析结果与田间调查绿盲蝽种群发生危害动态及为害级别结果具有一致性。
3、通过田间不同棉花品种(系)的高光谱实验,发现棉花苗期冠层低反射率可以增加盲椿象对棉花的为害。苗期、蕾期与花龄期的冠层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回归表达式依次为:y=1336.8x-5.9854,R2=0.8912;y=546.03x-1.3461,R2=0.1598;y=435.23x-2.4512,R2=0.0554,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冠层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与其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关系(P<0.05)。
4、通过不同棉花品种(系)萜烯类物质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现棉株不同部位的萜烯类物质含量差别很大。不同品种(系)的棉花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主要抗虫物质,棉酚在棉花花瓣、花萼、蕾内的含量明显要高于苗期、蕾期、花铃期冠层叶片的含量,叶片中棉酚的含量在苗期、蕾期、花铃期也逐渐增多。解析萜烯类物质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指数的相关性,发现棉花内半棉酚酮的含量与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呈负相关。
5、采集田间不同棉花品种(系)的挥发性气体进行检测,建立了棉花常规挥发性物质的电子鼻指纹图谱,同时建立了不同抗性级别的棉花品种(系)挥发性气体指纹图谱,为棉花对盲椿象田间抗性鉴定提供了一种更为高效简便的评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