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掌握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的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活动节律,2016年1月8日至2020年4月25日,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 1 14个监测位点,相机工作日共计26251日·机,累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9 859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 716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3 143张。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鸟兽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夜行性指数、日活动节律、不同海拔梯度下的日活动节律、植被类型选择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记录到兽类25种,隶属5目11科。其中,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i)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记录鸟类68种,隶属7目20科。其中,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蛇雕(Spilornis cheel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灰林鸮(Strix aluco)、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画眉(Garrulax canorus)、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红尾噪鹛(Garrulax milnei)、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该保护区利用传统调查法进行科考所得名录相比,新增该自然保护区3种兽类和32种鸟类记录,其中4种鸟类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在25种兽类中,相对丰富度指数排名前5的分别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野猪(Sus scrofa)、果子狸(Paguma larvata)和猕猴。在监测到的68种鸟类中,相对丰富度指数排名前5的分别为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嘴相思鸟和灰翅鸫(Turdus boulboul)。(3)温度和人为活动是影响该保护区鸟兽活动的重要因素。小麂、野猪、猕猴、红嘴相思鸟和红尾噪鹛属于昼行性动物;果子狸和豹猫属于夜行性动物。小麂在10:00-16:00、红嘴相思鸟和红尾噪鹛在10:00-12:00时间段均明显有降低活动频率的现象发生,说明这3种动物可能均存在规避在中午高温期间活动、以防止水分流失的行为规律,或是因为在10:00-14:00时间段保护区内有部分人为活动使得它们的活动频率降低,亦或者它们本就有午间休息的行为习惯。(4)同一物种在不同海拔梯度区间的活动频率不同。小麂、野猪和果子狸均在1 400-1 600 m海拔梯度达到每台相机平均的独立有效照片数(No.independent photography,NI)最大值,在这个海拔区间之上这三种动物的每台相机平均NI值都有明显降低的现象,表明这3个物种可能更偏向于在1 400-1 600 m海拔梯度区间范围内活动。(5)生境差异可能是导致鸟兽物种分布不同的重要原因。不同植被类型下的相对丰富度指数HRAI显示兽类偏向于选择针叶林,鸟类更偏向于选择竹林。其原因可能是针叶林以及竹林的栖息环境更为隐蔽,食物成分更为多样,可以为更多的兽类和鸟类物种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使得兽类和鸟类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呈现不同的偏向结果。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新记录该自然保护区3种兽类和32种鸟类,其余23种兽类占保护区原有兽类名录(57种)的38.60%,36种鸟类占原鸟类名录(174种)的20.69%。研究结果为保护区制定、实施保护计划提供了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