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从成书以来,曾多次被译成外国文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楼梦》的两个全英译本—英国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The Story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和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在传统的翻译观中,原著和作者占据着中心和支配地位。即翻译必须原汁原味、精准唯一的,译者不能有任何主观色彩渗透其中,译者必须是“隐形的”的。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用学转向”(the pragmatic turn)特别是以海德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确立了理解的历史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为文学翻译研究开创了新的层面。解释学(Hermeneu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思潮,是一种研究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理论。它最初是探索词句或作品文本的意义。传统解释学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Dilthey)的学说就渗透着浓厚的客观主义精神,追求文本“唯一正确”的原意。到了二十世纪以后,海德尔从传统的解释学出发,把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层面研究提升到本体论性质的研究。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尔的观点,认为“理解活动是个人视域与历史视域的融合,文学翻译是译者和原文作者通过文本互相沟通,对话的形式”有进一步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误读、文化过滤、重译等现象具有新的启示。.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这一哲学解释学的全新视角出发,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简要论述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及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第三章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介绍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及其应用价值,及对红楼梦两译本对这一理论的应用。第四章介绍《红楼梦》及两个英译本产生的文化背景及翻译的难度问题。运用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结合《红楼梦》翻译对比两个译本的得失。第五章归纳全文提出的有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杨译本与原作视域融合最为贴近,霍译本与目标语言读者视域更为恰当。两译本也同时显示了历史的效果。本论文作者希望通过对两中译本的再认识,运用哲学解释学原则,使得这一研究对翻译更有意义。希望能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借鉴意义,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