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粮食安全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入手,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国以来粮食工作的得失及粮食安全现状。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曾经发生过导致大量死亡的严重饥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解决了温饱,还大大改善了人民的膳食结构;不仅满足了消费和生产的需要,而且积累了大量库存,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通过对我国几十年来粮食政策的分析,认为:由于对世界及自身粮食形势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粮食政策显得盲目片面又反复多变,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兼顾,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及政策监督过程中多有失误,表现在粮食生产上“多了砍,少了赶”,粮食流通中“多了多了,少了少了”,时而浪费时而紧张。总的来看,通过巨大努力,我国目前粮食安全达到了二级水平,但粮食安全的基础脆弱,成本高昂,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差,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建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尽快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确保我国粮食长治久安。本文以一个从业者的目光,分析历史数据,经过专家调查建立了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模型。针对我国实际,在研究中突出统筹各方、突出科学高效、突出长效稳定,从以下7个方面提出了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加强立法,把粮食安全纳入法制轨道,以法律来稳定政策,以法律来规范运作,以法律来保障机制的长效;改革工作机构,提高政府粮食宏观管理水平,粮食是特殊商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的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这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增加一道屏障;确定合理规模,完善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储备制度,这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缓解和消除粮食危机的核心手段;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高效流通体系;广开“食源”,调节需求,发展替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