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诺沙星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菌类兽药,也是治疗龟鳖等爬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常用药物。近年其作为水产药物中为数不多的未被禁止的喹诺酮类药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恩诺沙星对一些哺乳动物和鱼类的毒性已有少量研究,但针对龟鳖等爬行动物的研究还不曾有。为能够更加安全地使用该药物,本实验对中华草龟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的急性毒性试验将60只3月龄、20±2.12g的人工养殖的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s)随机分为6组,分别注射恩诺沙星剂量为649.9、484.1、360.5、268.5、200.0(mg/kg)和对照组(0mg/kg),连续观察两周后根据其死亡情况用Bliss法计算出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34.45mg/kg,并发现注射量最高的两个剂量组中华草龟大多出现严重的抽搐、摆头、呕吐等行为,且迅速死亡,而其他剂量组也有部分出现呕吐、呼吸急促等行为。剖检结果显示肝脏充血严重,胃肠道也有红肿。对最高剂量组(649.9mg/kg)死亡的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组织的肝细胞索结构混乱,有较严重的淤血,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有水肿。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的慢性毒性组织毒理学试验将16只110±12.58g中华草龟随机分为4组,分别注射恩诺沙星剂量为0mg/kg、10mg/kg、30mg/kg、50 mg/kg,连续注射30天,再停药30天,观察其行为及体重变化,并对高剂量组(50 mg/kg)死亡的龟以及中(30mg/kg)、低(10 mg/kg)剂量组和对照组随机抽样进行组织毒理学检查,发现在注射第一天除对照组外,均出现呕吐行为,且中高剂量组长期不食,注射15天后出现倒浮行为。就体重而言,对照组实验过程中体重普遍增加,而注射恩诺沙星各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并不显著。剖检后发现,中高剂量组肝脏密度减小,在福尔马林固定液中漂浮,高剂量组胃肠道内有黄色粘稠液体。组织毒理学的结果显示连续注射高剂量恩诺沙星能够导致中华草龟肝脏严重病变,肝组织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变性,肝小叶和肝细胞索无法辨识,肺组织结构混乱,胃肠壁变薄、水肿,肾组织注射组比对照组肾小管结构更清晰。注射部位肌肉出现较严重的水肿和炎症。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的慢性毒性血生化检测,将16只110±12.58g中华草龟随机分为4组,分别注射恩诺沙星剂量为0mg/kg、10mg/kg、30mg/kg、50mg/kg,连续注射30天,再停药30天,于第0、2、13、28、40、50、60天各抽取0.4ml血液进行血液生化检测;血细胞计数将24只120±8.87g中华草龟平均分为4组,其他条件与血液生化相同。血液生化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与注射剂量和注射时间分别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大,血清AST显著升高,并且连续注射30天和停药30天过程中,4组血清AST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照组在刚开始注射的前2天出现上升,后逐渐下降,低,中,高剂量组血清AST值在13天内处于最高水平后开始下降,但中、高剂量组始终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且出现部分龟死亡。总胆红素(T-bil)在连续30天注射过程中4组并未有明显差异,但在停止注射后中、高剂量组均迅速上升。血液中血细胞总数、红细胞数、嗜碱性粒细胞数和百分比、淋巴细胞数和百分比随注射剂量无显著差异。但白细胞总数从40天开始中剂量组显著高于低、高组;异嗜细胞数量和占白细胞比例从28天开始,高剂量组组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比例从28天开始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单核细胞数量和百分比从28天开始中、高剂量组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第50天开始低剂量组也有所增加,总体呈现注随射剂量升高增加越快的情况。综上所述,恩诺沙星急性中毒易引起中华草龟肝脏及胃肠道损伤,且可能对其神经系统有严重影响。连续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具有明显的肝毒性,且对肺、胃肠组织有影响,长期注射还会造成注射部位肌肉组织水肿甚至坏死,但对肾脏无明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