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1)评估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经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SP水平变化情况,探讨该方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2.方法选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2018年4月~2018年9月符合有关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门诊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即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试验组,每周治疗1次;观察组病患予以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治疗,每日用药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记录病患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AR主症、体征以及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24小时和治疗4周后(检查前1天停止治疗)血清SP的含量。统计实验数据,对两组治疗前后主症、体征的积分及血清SP的含量进行组内比较,以及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主症、体征积分及血清SP的含量进行组间对比。3.结果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各主症、体征两两进行组间、组内对比,得出:治疗前,两组主症、体征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主症、体征积分比较,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对主症和体征的改善上效果相关。分别对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组内主症、体征积分比较,结果均是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主症和体征。在总体疗效上,试验组的显效率是70.0%,总有效率达到93.3%,氟替卡松组的显效率是73.3%,总有效率达96.6%,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点刺放血治疗AR的疗效与氟替卡松相当。而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清SP含量的分析,治疗前两组血清SP差异不显著,P=0.721(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清S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SP的含量。而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P=0.0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对血清SP含量的影响方面要优于观察组。4.结论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效果显著,与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治疗疗效相当,值得临床推广。且通过鼻内镜下鼻丘及内迎香穴刺血络治疗后患者血清SP含量明显降低,效果优于氟替卡松鼻喷雾治疗,初步探明该方法的可能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神经源性炎症反应释放神经肽来改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