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动态识别研究——以我国上市银行为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gang98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很快扩散到全球并导致了全球经济出现大幅波动。其直接的导火索是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由于这些大型金融企业规模庞大,业务复杂,与其他金融机构存在广泛的资金往来与合作,这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将会产生了极强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而引发了大范围的流动性危机。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重点对象便是这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作为我国金融业的绝对主力军,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门,银行体系稳定运转,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有效运转,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如何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必然是我国金融体系风险的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作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必然应受到重视。本文这一选题不仅顺应了全球金融监管趋势,同时也符合我国金融监管的主体思路。本文希望通过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研究为监管当局提供一些有效监管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展开研究,从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出发,分析了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首先对相关基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特征描述,并从数据来源着手对相关的研究进行评述,为后期工作打下基础。在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主流方法进行分析后,确定选取CoVaR方法和MES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引入了TGARCH模型对波动率建模以及DDC模型计算动态相关系数从而度量系统性风险的时变性,构建动态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方法。  之后,根据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日收益率数据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样本为全部16家上市银行的日收盘价,样本区间选取为2011年1月4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本文采用对数收益率作为银行的日收益率,采用所有样本银行的日市值加权收益率作为市场收益率。基于DCC-TGARCH-CoVaR模型和DCC-TGARCH-MES模型进行分析,最终通过计算各银行%ΔCoVaR的季度均值和%CES的季度均值对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进行动态排序,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并分析各商业银行对系统风险贡献度的变动趋势,得到相关结论。最后基于本文得到的结论,联系我国监管实际提出了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从横向来看,国有五大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最高。  可以看到,基于DCC-TGARCH-CoVaR的系统性风险度量的系统重要性排名结果以及基于DCC-TGARCH-MES的系统性风险度量的系统重要性排名结果均与银行规模成正相关,均得出国有五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最高。这与当前的主流研究结果观点相吻合,也与监管机构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定义相符。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的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影响,阐明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所占据的地位。从纵向来看,该结论清晰的展示了各银行在整个银行业中的系统性风险防控中的动态地位及变化趋势,结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2.从时间动态角度来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排序呈现了一定的周期性特征。  总体来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排序是动态变化的。在经济周期更替的过程中,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顺周期的特征。往往会因为银行的本身特征和政府的隐形担保放大周期的波动效应。也就是说,在经济形势向上时,会吹大经济泡沫;在经济下行时,会导致流动性更加紧缺,加剧市场波动,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因此对于系统性风险来说,应考虑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顺周期性,避免系统性风险被低估。  3.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受到宏观因素影响较大。  宏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影响了市场对于信贷资产的需求,从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均会增加,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增加幅度更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增加幅度最小。结合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排名进一步得出结论,在经济下滑过程中,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会增加,且增长速度较银行的平均水平更快。随着2014年第四季度存款利率的放开,存款利率下降。银行系统的系统性风险显著升高,各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也显著增加,同时可以看到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上升速度更快,城市商业银行相对最缓慢。进一步得出结论,存款利率的下降,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会增加,且增加幅度较银行平均水平更大。  4.在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中规模效应显著。  比较考虑权重后与考虑权重前的结果可知道,规模对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具有重要影响。在巴塞尔委员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中,规模也被作为首要指标且计最高权重20%,由此可知,本文的结论极大的印证了该评估方法对于规模效应重要性的评判。同时,该结论也与现有的文献结论相互印证。  5.CoVaR和MES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但基于该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重要性排名具有相互验证性。  本文对CoVaR和MES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一是本文采用CoVaR和MES两种方法分别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度量,而这两种方法均为基于股票市场数据的主流模型,模型估计结果有效性高,本文的实证结果也显示这两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稳健性。二是这两种方法均基于股票市场数据,与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方法相对比,前者测度出的结果更有前瞻性,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更有现实意义。三是CoVaR可以捕捉到单个银行的风险对银行业整体的溢出效应,ΔCoVaR更多的关注到个体对于系统风险的贡献度,而MES更多的关注到市场风险的影响。四是基于CoVaR方法为基础的%ΔCoVaR的排名结果和基于MES方法为基础的%CES的排名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总体的变化趋势相近,可相互验证。五是从这两种方法的比较来看,其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选择科学合适的方法评估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重要意义,模型的有效性对识别的精度影响非常大。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监管建议:1.完善识别系统性重要银行方法并定期评估系统重要性:一方面根据国际监管要求,构建识别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借鉴最新的技术,对不同方法进行细致研究,通过不同的角度综合评估银行的系统重要性。2.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定期对样本银行进行计算,并不断调整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名单,用以监测银行体系格局的变化。3.强化对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监管部门需要参考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高于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加强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4.对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应考虑到周期性和宏观环境变化因素。5.适度发展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降低系统重要性程度,具体来讲有以下措施:一是调整思路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适度地发展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限制高杠杆经营;二是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可控,但面对仍在快速发展且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的银行体系,监管部门应时刻警惕个别银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当更加关注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尤其应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在国际监管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有效的多层次金融监管制度。  本文的研究是对已有文献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较高的学术探讨意义,对构建稳健的银行体系也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大豆是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农作物食品,无论从口感、营养等多方面都得到人们的肯定,成为人们食物的首选。为了提升大豆农艺性状及质量,做好光照时间长度控制极为重要,尤其在
台湾著名书法篆刻家陈坤一先生是一位博学儒者,又是一位富于艺术想象力与创作表现力的艺术家;是一位曾在政府任职的文化官员,又是朋友同道中的一位谦谦君子。他自幼喜爱书法,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建于1979年,位于虹口区东北端,辖区面积3.05平方公里,共有24个居民委员会,居民3.2万户,常住人口10.3万余人。曲阳社区已建成一个商业贸易繁荣、教育机
目的探讨ICU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ICU出院的546例患者回顾性调查,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尿路感染细菌等结果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对2种提高加填纸张强度的方法作了比较。一种是用聚合物来增加纤维-纤维间的结合强度,另一种是用聚合物增加纤维-碳酸钙间的结合强度。在2张湿的、无填料的手抄片之间添加少
首先介绍法国行政法院制度的特点.再者对早期的法国行政法院制度做一个追溯,大约可以追溯到法兰克王国时期.然后是对法国大革命前后的行政法院制度的一个产生、 发展一直到其
目的探讨分析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原因,为今后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和向前发展,我国电厂化学技术取得了突出成就,在电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电厂化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厂化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