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围术期脑电非线性监测与硬膜外复合镇静下异丙酚在脑区的作用分布和对记忆的影响。分析界定内隐记忆消失时的脑电非线性参数界值和异丙酚的脑区分布。 方法:2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年龄49.45±7.55岁,身高174.5±3.5厘米,体重66.85±7.57公斤。随机被分为两组:Ⅰ组(异丙酚5mg·kg-1·h-1)与Ⅱ组(异丙酚6mg·kg-1·h-1)患者术前均不用药,入室后先行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产生后,维持采用静脉持续泵入异丙酚镇静,术中定时在硬膜外追加局麻药。两组的静脉持续泵入的浓度分为5mg·kg-1·h-1和6mg·kg-1·h-1,术中持续吸氧。记录患者入室后、镇静前、镇静后、切皮后、手术中、术毕复苏、术后清醒时的脑电非线性参数—关联维数、近似熵、复杂度及近似熵脑电非线性地形图。其中镇静后是在异丙酚平衡25分钟后开始记录的,手术中是全部手术期过程的脑电变化的平均记录值。在镇静前和术中给患者听不同的词汇表,手术后应用加工分离过程方法对患者进行测试:计算患者在术前和术中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常规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数。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自身对照:入室后与镇静开始后相军医进修学院博士论文中文摘要比,MAP下降、HR上升、关联维数、近似嫡、复杂度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加工分离测试方法测试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记忆情况:异丙酚5mg’kg一‘一‘组患者,术前的外显记忆与术中的外显记忆相比,术中的外显记忆成绩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中无外显记:以术前的内隐记忆成绩与术中的内隐记,忆成绩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中有内隐记忆。异丙酚6mg’kg一,一,组患者,术前的外显记忆与术中的外显记忆相比,术中的外显记忆成绩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的内隐记忆与术中的内隐记J忆相比,术中的内隐记·忆成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的心理测试结果:术中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明显不同,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 .05)。在消除内隐记忆的情况下,脑电非线性参数的界值为:关联维数:3.30,(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862%)。近似嫡:0.55,(灵敏度为81.4%,特异度为92.4%)。复杂度:0.29,(灵敏度为69.4%,特异度为83.2%)。其中近似嫡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通过近似嫡脑电地形图可以看到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镇静下的异丙酚脑区作用分布顺序是:顶叶区、枕叶区“额叶区、颗叶区(从左侧颗叶区开始到额叶区再到右侧颗叶区)一全脑皮层。复苏时异丙酚脑区作用的消除顺序是:额叶区和颗叶区(从左侧颗叶区开始到额叶区再到右侧颗叶区)、顶叶区和枕叶区、军医进修学院博士论文中文摘要全脑皮层。结论:给予患者静脉持续注射镇静剂量异丙酚6 mgkg一’一’可以消除内隐记·}乙。内隐记忆消失时的脑电非线性参数界值:关联维数<3 .30,近似嫡<0.55,复杂度<0.29。异丙酚镇静下的脑区作用顺序是:顶枕区一额叶区和颗叶区、全脑皮层。复苏时异丙酚的脑区作用消除顺序是:额叶区和颗叶区一顶叶区和枕叶区一全脑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