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很少有人对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几乎是一片空白。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有回报的投资,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个体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有风险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对每一个为之投入的人都是存在的,然而对于弱势群体表现的更为突出。关注弱势群体,救助弱势群体,效果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援助,但经济的援助只能使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得以缓解,而关注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改善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上的处境,则是对弱势群体救助的一种根本性的、发展性的、提升性的途径。因此,选择这一题目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对国内外关于教育投资风险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第二部分,在分析不同学者对弱势群体定义的基础上,文章对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弱势群体就是指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职工及其他低收入人群。文章指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指个人(家庭)在高等教育阶段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本,但在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收益不一定能补偿投资成本的现象。接着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及现状。第四部分,从高等教育投资成本、就读的高校及专业、就业、收益等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我国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诸多风险,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探讨。把高校学费与居民家庭收入、国外学费标准相比较之后,文章指出我国的学费增长速度过快,学费标准过高,超出了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实际承受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高考填报志愿、家庭经济背景等因素,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高校,第二、三层次的高校以及教育、农林地矿工程和农学等冷门专业,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导致弱势群体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增加就业风险。文章从教育经济学中的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社会学中社会资本理论等方面论述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就业存在的风险。在收益方面,毕业生就业的起薪普遍走低,收入差异增大。从投资的角度看,大学教育收回投资成本的时间越来越长,年投资收益率越来越低。第五部分,提出防范和规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政策措施。政府方面: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规范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优化就业环境,保证毕业生公平就业;建立失业保障机制。高校方面: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公开透明的高等教育信息传播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准确定位,改变办学模式,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形成特色;实行弹性学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资源。个人家庭层面: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减少盲目性;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