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峡江地区是指重庆市区以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以西的长江流经地区及其间长江主要支流的流域范围。这一地区地理形势独特,古时既是两湖文化区假道入川的前进基地,又是巴蜀文化区与长江中、下游文化中心交流时必须依凭的通道,在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基建工程而进行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积累了大量的汉墓资料,仅重庆库区已公布的汉墓数量就达1000多座,尚有大量的汉墓资料未公布发表。“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古代人们饮食生活的研究一直是社会生活史家及考古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汉代处于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时期,其上承原始社会和初步形成自主饮食风格的周秦时代,下接饮食文化发展高峰的唐宋时期,两汉的饮食习俗对后世饮食文化的发展繁荣影响深远。而炊爨器具无疑是烹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器具,是饮食文化一种物化的象征,其发展演变直接影响到了饮食文化的面貌及人们的生活状况。对炊爨器具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我们认识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助于构建炊爨器具发展演变的文化谱系并了解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饮食文化物化象征的炊爨器具在各地各类汉墓中几乎均有出土,而峡江地区两汉各时段大量汉墓的考古发现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使我们可以全面、系统的了解该地区炊爨器具的发展、演变、组合状况以及在该地区各区域的文化交流。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梳理峡江地区汉墓出土炊爨器具的前提下,将这一地区大量的炊爨器具首先分为炊器和炊具两大类,炊器是容器,用于盛、置食物进行煮或者蒸,如釜、鍪、甑等,炊具是用来承托炊器进行炊事活动的,如灶、铁支架等。然后根据炊爨器具的属性,将其再分为实用炊爨器具和专为随葬而制作的明器类炊爨器具两类。之后对铁釜、铜釜、陶釜、铜鍪、铁鍪、陶鍪、陶灶、铁支架等炊爨器具分别进行梳理研究并对其出土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类型差异、分布情况,掌握了峡江地区汉墓各类炊爨器具的基本状况。同时将两类炊爨器具按照复合功能组合形式(组合炊器兼具煮、蒸功能)及单一功能形式(组合炊器仅具煮的功能)组合分类,其中实用炊爨器具包括釜、实用甑、铁支架等的复合功能组合及釜、铁支架等的单一功能组合,明器类炊爨器具包括陶灶、陶釜、甑等的复合功能组合及陶灶、陶釜等的单一功能组合。得出实用炊爨器具中,以釜、鍪+实用甑组合的蒸、煮复合功能炊爨器具,釜、鍪组合的单一功能炊爨器具主要分布于万州及其以西地区;明器炊爨器具中,与陶灶组合的炊爨器具组合、不带陶灶的陶釜、明器甑组合主要分布万州以东地区。根据峡江各区各类炊爨器具出土统计及炊爨器具的组合分布情况,以万州地区为界将峡江地区分为了峡江西区和峡江东区。汉代峡江地区的长江水道是四川盆地通往中原以及下游地区的必经之路,也是两地之间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峡江地区的炊爨器具面貌肯定与邻近地区有所交流。鉴于此分别就峡江西区、东区与邻近的川东渝西地区和两湖地区的炊爨器具及其组合进行了比较研究,弄清了峡江西区以实用炊爨器具及其组合为主的葬俗是受川东渝西地区的影响,而峡江东区以明器类炊爨器具及其组合随葬的葬俗则是受两湖地区的影响。本文对峡江地区汉墓随葬炊爨器具的葬俗还进行了探讨,两区在随葬炊爨器具的葬俗上存在差异,其中峡江西区汉墓随葬以铁釜、铜釜、实用甑、铁支架等实用炊爨器具及其组合为主,以铁支架作为主要承托炊具;而峡江东区汉墓随葬则以陶灶、陶釜、陶鍪、明器甑等明器类炊爨器具及其组合为主,以陶灶作为主要承托炊具。虽然峡江西区汉墓随葬以实用炊爨器具为主,峡江东区汉墓随葬以明器类炊爨器具为主,但峡江西区也有随葬明器类炊爨器具的现象,同样峡江东区也有随葬实用炊爨器具的现象。峡江西区和峡江东区各以实用、明器类炊爨器具随葬的葬俗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其间是有一个过渡的,从峡江东区到峡江西区明器类炊爨器具功能组合形式逐渐简化,由复合功能组合形式附带承托炊具逐渐变为单一功能组合形式不带承托炊具,并由以明器类炊爨器具及其组合为主变为了以实用炊爨器具及其组合为主。这种功能组合形式的逐渐简化在实用炊爨器具中也有表现。最后根据峡江地区汉墓出土炊爨器具的情况,还对该地区汉代生活中的炊爨活动进行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