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从内地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的商人,内地人称之为“旅蒙商”。旅蒙商,是在17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末,活跃于中国北疆蒙古地区,从事边境贸易活动的商人、商铺和商帮的通称。当初内地受严重自然灾害、满洲残酷的统治,而清政府对蒙古地区政策调整,加之哲里木地区地广人稀,旅蒙商可以在哲里木地区小库伦进行商贸活动。最初旅蒙商来哲里木地区是清末民初,当地蒙古牧民称之为萨胡勒。萨胡勒是哲里木地区最早的民族贸易形式。从清朝中叶到民国前,哲里木地区的商业活动主要依靠萨胡勒。当时的萨胡勒包括进行小本生意的商人(货郎)、小商小贩、手工作坊者、“板车贸易”者、商铺以及“蒙民自赴商埠”等。本文通过系统的考察哲里木地区萨胡勒的活动范围、经商方式和商品种类,把萨胡勒现象与哲里木地区经济文化变迁联系起来,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融的机理和优势方面考虑,分析萨胡勒对哲里木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把它作为一种支配力量来研究。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又是重点内容。
萨胡勒现象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萨胡勒现象与哲里木地区的经济文化现象有着互动的关系。萨胡勒对哲里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萨胡勒的高利盘剥引起民族矛盾,中原内地移民的乱开滥垦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低俗文化的传播危害社会等对哲里木地区带来消极影响。但是萨胡勒对于哲里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作用应给予肯定,并加以继承。萨胡勒刺激清代哲里木地区的商业,推动了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蒙古牧民商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等多种经济得到发展,弃牧经商和弃牧为农之人大量增加,使蒙古牧民的谋生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的传播,使蒙汉民族的商品知识和文化教育相互融合;哲里木地区交通沿线出现集镇;蒙汉各民族间感情加深等。
总之,萨胡勒的出现,使哲里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变化,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满足了蒙古社会的多元化需要。萨胡勒是中原农耕经济文化与草原游牧经济文化接触、交融的一个窗口,使这两种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联系、碰撞,相互补充,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