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壮山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创新,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为什么要壮山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它的意义在哪里?二是壮山歌如何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三是当前以壮山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有哪些困难?四是就面临的这些困境如何解决。从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的回答,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脉络和研究体系。 第一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方面相对比较落后。为更好的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有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传播和普及。这一章主要从理论发展的要求、实践深化的需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三个方面论述了实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特指西南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的意义。 第二章,主要探讨壮山歌作为一种载体如何从语言创作、表达转换等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表达形式上的转换成为山歌歌句。壮山歌,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形式,是用于日常生活说白对答,既是一种语言的载体,也是壮族人民的生活的一种方式。新的时期壮山歌的时代化创作,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为题材,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为创作原点,以群众生活变化为现实体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与民族的文化相结合,以壮山歌做为载体,从语言词汇、话语体裁、语言环境三个方面将马克思主义转换成新的表述形式。真正将理论转换成壮族人民所熟悉的生活话语。 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新时期以壮山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创新在实践上所面临的困境,该如何解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面临主要困境有:一是新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的文化充斥百姓的生活,给壮山歌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二是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对外流动频繁,特别是大量青壮年的外出,导致壮山歌人才和受众的大量流失;三是当前理论宣传偏重于政府从上到下的单向灌输,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导致宣传效果的不佳。对于这一命题实践所面临的困境的超越,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展开:一是重视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包括山歌的保护(包括文献资料、乐器之演奏、制作等)、重视歌圩、传统节日,保护山歌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壮山歌的转型,创新山歌发展的模式(文化旅游、新山歌的创作改编等);二是改变传统的宣传模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政府、民间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个人之见的互动;二是重视人才(包括理论研究团队、民间艺术人才、社会团体等)的培养,为壮山歌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培育大量的民间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