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电池储能系统中,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组合来满足高压与大容量的需要,然后与高压变流器进行连接。由于单体电池之间容量、内部电阻等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充放电时不同电池组的可用容量不一致,导致电池储能系统的整体容量利用不充分。而目前大多数柔性电池储能系统中,系统功率全部通过充放电控制的变流器,造成变流器设计功率较大,成本较高。针对高压大容量电池直接串并联所引起的容量和功率不均衡及充放电控制设备容量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电池储能系统中,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组合来满足高压与大容量的需要,然后与高压变流器进行连接。由于单体电池之间容量、内部电阻等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充放电时不同电池组的可用容量不一致,导致电池储能系统的整体容量利用不充分。而目前大多数柔性电池储能系统中,系统功率全部通过充放电控制的变流器,造成变流器设计功率较大,成本较高。针对高压大容量电池直接串并联所引起的容量和功率不均衡及充放电控制设备容量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隔离DC/DC变换器与H桥逆变器进行充放电控制的部分功率控制方案。围绕本文所采用的系统方案对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并利用功率流向分析了各种工况下系统的容量需求,指出了流过DC/DC变换器的功率与电池组总输出功率占比等于电压差值跟直流母线电压之比,比值较小,证明了系统充放电控制中只对部分功率加以控制,就能够实现系统整体大功率运行,以小控大,变换器容量得到降低。同时可以对各电池组独立控制,能够实现电池组的容量均衡与系统充放电控制。并联侧利采用全桥移相隔离DC/DC变换器,输入侧串联,输出侧并联,组成了并联均衡电路。采用稳压控制策略,维持输出电压稳定,并依据SOC能够合理分配电池的功率,实现SOC均衡。进行参数计算,搭建了实验平台,利用仿真与实验进行了验证。串联侧采用单相H桥逆变器组成系统充放电控制电路。整个电池组额定电压和直流母线电压一致,但是SOC不同电池组输出电压不同,依据H桥输出调节电池组与直流母线电压间的差值实现充放电控制。采用三环控制方式,系统总功率中只有较小的一部分流过H桥,以小控大,实现了系统充放电控制。进行参数计算,搭建平台,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了验证。对隔离DC/DC变换器和单相H桥逆变器建立了小信号模型,利用零极点分布图进行了DC/DC变换器的控制参数设计。给出DC/DC变换器并联端口的输出阻抗特性和H桥逆变器的输入阻抗,利用阻抗比判据进行了系统稳定性分析,给出了系统充放电控制时稳定运行的H桥控制参数,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其他文献
本文将基质吸力和有效应力参数引入其滑移线方程,推导了非饱和土地基的两族滑移线方程。基于对非饱和土滑移线方程的理论求解,通过编程对非饱和土平地地基和斜坡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进行理论计算和定性分析。分析了地下水位深度、地下水的垂直非饱和流速、粘聚力及内摩擦角对非饱和土平地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对于非饱和斜坡地基,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形状特性,加入了对其斜坡坡度的分析。本文在推导非饱和土地基的滑移线时,通过渗流
稀土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化学稳定性,窄的发射峰和长的荧光寿命等优点,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生物成像、生物检测、药物代谢、疾病治疗等方面,尤其在肿
我国《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判定结构性能水准的模式是采用层间位移和构件承载力的双指标模式。美国ASCE41-17规范判定结构性能水准的模式是采用层间位移和构件变形
采伐作为森林经营的主要方式,能够为林木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林分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对林下的土壤的扰动也较大。目前关于采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很
干旱与盐碱胁迫是导致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是限制我国作物种植面积、作物产量与品质的自然因素。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重要的豆科牧草,被广泛栽
汽油、柴油等石油燃料由200~300种碳氢化合物组成,其燃油液滴的蒸发过程对内燃机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有重要影响。针对石油燃料的多组分特征,本文建立了混合蒸发模型对其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但其种植区域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生产上采用探墒深播等方法来抵御播种期的旱情,但现有品种耐深播能力差,深播会导致出苗率下降,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中存在氮肥施用量过多的问题,不仅造成肥料资源浪费,而且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农村地区生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玉米是对氮肥需求量较大的作物,内蒙古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通过施用具有缓控释性能的氮肥对合理解决玉米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问题、减少氮肥浪费、减轻环境污染意义重大。本试验通过施用5种聚能网尿素、5种腐殖酸尿素,以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了聚能网尿素、腐殖酸尿素对玉米
以布置矩形扰流元的二维通道为研究对象,结合反问题研究方法,开展强化传热优化研究。以火积耗散为目标函数,对布置不同扰流元数量时扰流元的间距进行反演优化,找到扰流元最佳
骨组织再生一直是骨科和颅面外科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骨替代物正越来越多地用于外科手术中。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尝试通过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接枝纳米温敏聚合物分子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