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计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行为方式,是驱动人地系统演化的重要因素。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脱贫攻坚等密切相关。乡村旅游业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旅游开发促使当地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发生变迁和演化[1],以旅游生计和综合生计型为主的农户和社区脆弱性降低[2]。乡村社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社区居民应当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利益群体[3],旅游开发结合当地农村社区的建设,并使农村社区与旅游开发的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保证旅游与当地社区和谐发展[4]。但在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与社区相关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利益分配不公正、社会文化冲突加剧等负面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农户及社区可持续生计水平的提高。秦巴山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确立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安康市地处秦巴山腹地,全市10个县区全部被列入国家秦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安康市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在秦巴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农户及社区可持续生计研究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秦巴山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改善山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应,但特困地区农户及社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着更高的生态、社会、经济风险和压力,从社区发展角度进行旅游业和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持续生计理论为系统评估乡村旅游等生计策略与贫困地区农户和社区可持续生计的相互影响机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工具,为梳理秦巴山区贫困状况、制约生计可持续的障碍因素、潜在风险及制定治理策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力、社区参与与增权、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观等为形成农村社区与旅游开发的利益共同体,增强社区及农户的发展能力,保障社区从乡村旅游中获益的权利,提高农户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人地关系理论与社会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解析“乡村旅游”、“可持续生计”、“乡村社区”等不同维度及要素间复杂的互动影响机理,按照“旅游影响下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及空间差异——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对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旅游地生计与社区发展相互影响——秦巴山区乡村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的逻辑思路展开跨尺度和多要素的综合研究,厘清秦巴山区旅游、生计与社区的相互影响机理、空间差异和内在逻辑,提出改善秦巴山区旅游地农户生计和社区发展的途径和政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旅游业影响下秦巴山区旅游地农户及社区可持续生计水平显著提高,生计资本提升,生计结果改善。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五个方面构建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综合评价体系,系统评估乡村旅游影响下的秦巴山区农户生计状况。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业对提高农户及社区可持续生计具有显著影响,旅游发展提高了秦巴山区农户自适应能力和生计保障程度,扶贫效果较为显著,参与旅游发展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总体优于全区平均水平;旅游地农户的生计资本得到增加,但五大资本中社会资本值低较,农户可获得的社会资源有限;农户社区组织的建构对增加和拓展农户的生计资本具有积极的影响。2.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存在空间差异,农户偏好选择旅游生计策略,但生计资本不足及社区旅游参与程度低成为其选择旅游生计策略的主要障碍因素。根据空间、旅游资源与市场特征,将乡村旅游地分为中心城区依托型、大中城市边缘型、景区依托型和边远型四种类型,对四类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规模、结构等进行对比,发现四类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大中城市近郊型旅游地农户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与乡村旅游形成良好互动,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优于其他类型乡村旅游地。农户的生计策略意愿与偏好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意愿较为强烈,但存在较多的障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农户选择旅游生计策略的主要障碍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农户和社区在旅游业中的决策与参与程度、资金和贷款渠道等,农户从事旅游业存在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不足以及旅游参与度低等问题。3.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对旅游地可持续生计有重要影响,不同类型旅游地生计脆弱性存在显著差异。将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可持续生计研究相结合,构建包含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三个维度的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生计脆弱性和空间差异,及乡村旅游对秦巴山区生计脆弱性的扰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秦巴山区乡村旅游地可持续生计处于中等脆弱状态,农户抵御风险与冲击的能力仍显不足;不同乡村旅游地生计脆弱性存在较大差异,生计脆弱性程度为边远型>景区边缘型>中心城区依托型>大中城市边缘型乡村旅游地;逐步回归法分析显示,生计资本及生计策略多样性等指标对提高系统自适应能力影响显著;社会保障制度和投入、灾害响应和行动效率以及社区发展等计划性适应指标对降低系统生计脆弱性有重要作用。4.秦巴山区旅游地社区发展状态与生计资本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社区发展的关键指标对生计资本增长与生计可持续发展有显著影响。基于SLF构建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模型,分析生计核心要素--生计资本的规模和结构变化,及社区发展与农户生计资本的互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秦巴山区旅游从业农户生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户生计资本规模得以较快提升,生计资本结构得到优化。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数量均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但社会资本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农户的社会关系网络连结度低,农户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限,限制着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社区发展状态与生计资本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区居民的旅游获利程度、社区参与旅游水平、社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和生计资本的关键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社区发展状态的3项关键因子对农户生计资本发生正向显著影响。5.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耦合共生可有效促进旅游业及社区生计可持续发展,也是增强秦巴山区旅游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和社区计划性适应力的关键。从心理、文化、政治及管理、经济、环境、社会六个维度建立旅游与社区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样本地旅游与乡村社区两个系统及其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样本地旅游与社区整体处于“中度较高”耦合水平,在社会、心理层面最为协调,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层面耦合度为“中度较高”,而在政治与管理层面耦合程度较低。PSR分析显示在生计脆弱性、内外部压力及社区旅游发展的驱动下,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耦合共生可有效促进旅游业及社区生计可持续发展,也是增强旅游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和社区计划性适应力的关键。社区与旅游耦合发挥的协同效应将更好地带动地方发展,促使旅游地社区在可持续生计发展目标下从松散、无序状态向有序-协同-可持续发展状态演进。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目标提出秦巴山区乡村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及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