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发育早期的经历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调节有着深远的影响。就人类而言,出生早期的伤害和药物滥用对HPA轴的功能有长期持续的作用。例如,幼儿期遭受过虐待和遗弃的人,在成年后往往表现为HPA轴的基础活性升高,对剧烈刺激的敏感度增加。而且,这些早期的经历会增加成年后焦虑和抑郁症发病的儿率。出生早期,大鼠和小鼠都依赖于母亲的体温、食物和身体的代谢物,在这个阶段,经历过隔离处理的幼体,在之后的生活中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育早期的经历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调节有着深远的影响。就人类而言,出生早期的伤害和药物滥用对HPA轴的功能有长期持续的作用。例如,幼儿期遭受过虐待和遗弃的人,在成年后往往表现为HPA轴的基础活性升高,对剧烈刺激的敏感度增加。而且,这些早期的经历会增加成年后焦虑和抑郁症发病的儿率。出生早期,大鼠和小鼠都依赖于母亲的体温、食物和身体的代谢物,在这个阶段,经历过隔离处理的幼体,在之后的生活中会引发持续情绪相关的行为应激和心理应激。幼体隔离(maternal separation,MS)模型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幼体应激与成年后行为异常,揭示潜在机制的动物模型。棕色田鼠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其出生的前两周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用刚出生的棕色田鼠来做幼体隔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应激实验,来研究早期应激对动物成年后的行为改变。因为应激必然会分泌应激激素,即糖皮质激素,所以同时设置地塞米松组模仿早期应激,就幼体隔离应激和幼体注射地塞米松(dexmethsone,DEX)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和行为差异作一比较,对其内在的神经内分泌联系进一步分析探讨。在棕色田鼠出生的前两周(0-13d),每天将幼体从巢中取出,对幼体施以3个小时的隔离应激,待其成年后测试MS对社会行为发育的改变。同时,我们研究了初生时(0-7d)接受临床剂量DEX治疗的棕色田鼠成年后的社会行为发育的改变。之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配偶选择行为和社会互作的变化,以及行为测试后棕色田鼠特定脑区FOS蛋白和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差异,从而探究这些行为变化内在的神经调控机制。本实验主要围绕新出生时外源性DEX、幼体隔离对棕色田鼠社会行为发育所产生的作用开展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结果:1.将出生的F2代分为三组,MS组、DEX组和UNTR组,待其成年后(60-90d)测定其社会行为。成年后进行配偶选择实验发现,UNTR组雌性和雄性棕色田鼠因配对时间较短,干扰因素较多,实验鼠对配偶鼠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P>0.05:而MS组雌性和雄性都表现了出明显的选择偏好。幼体隔离减少了雌性棕色田鼠对陌生异性鼠的的访问时间,主要是因为对陌生鼠的探究时间、频次降低。雄性棕色田鼠对配偶鼠的的探究时间、善待潜伏期均降低,且在配偶箱中的非社会行为时间增加;对陌生异性鼠的攻击行为潜伏期以及防御潜伏期均降低,表现出较明显的选择偏好。雌性表现为对陌生异性鼠的探究时间、频次降低。而雄性对配偶鼠的探究时间、善待潜伏期均降低,且在配偶箱中的非社会行为时间增加;对陌生异性鼠的攻击行为潜伏期以及防御潜伏期均降低。表现出较强的选择偏好。2.DEX组雌性对配偶鼠具有选择偏好,DEX组雄性棕色田鼠对配偶鼠不具选择偏好。在配偶选择实验中,雌性表现为对陌生异性鼠的攻击行为持续时间增加、潜伏期下降。雄性对棕色田鼠配偶鼠的防御时间降低,潜伏期增加,探究时间,频次都下降:善待行为频次增加,滞伏期下降;对陌生异性鼠的攻击行为潜伏期下降。3.DEX组相对于MS组来说,雌性棕色田鼠表现为对陌生异性鼠的探究时间降低;雄性棕色田鼠则表现为在配偶箱的非社会行为时间降低,对陌生异性鼠的防御频次降低,潜伏期增加。也就是说外源性的DEX相对幼体隔离削弱了雄性鼠对配偶的选择识别能力。4.MS组相对UNTR组,雌性棕色田鼠在社会互作实验中,攻击行为的时间、频次均显著降低、自饰行为显著增加。雄性棕色田鼠的社会探究行为时间增加。FOS和AR的表达结果和行为结果相一致。5.DEX组相对UNTR组,雌性在与同性陌生鼠的社会互作实验中,攻击行为的时间显著降低。FOS和AR的表达结果和行为结果相一致。这些结果的获得说明出生早期的幼体隔离和接受DEX处理对棕色田鼠的社会行为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中枢神经和雄激素系统具有复杂的神经联系,共同调控动物的社会行为,这对于进一步揭示早期幼体隔离应激或是药物的作用,研究孤独症、暴力倾向等社会问题有着很深远的意义。
其他文献
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的一个热点,根据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的流体镶嵌生物膜模型,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是由两亲性脂类分子组成的双层膜。现在生物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不考虑蛋白质骨架仅由磷脂形成的类脂双层,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在一定临界浓度下可以形成双层以及封闭膜泡。对两亲类脂双层膜的物理研究表明在止常的生理条件下双层膜处于液晶态。无核的红细胞形状完全取决于细胞膜的
线粒体基因组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进化的最佳模型。通常,后生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在14-20kb,其编码的基因包括22个tRNA、2个rRNA、13个蛋白质基因以及一个AT丰富区。自1981年人类mtDNA测序完成以来,随着现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线粒体基因组已经被提交到数据库中,根据NCBI上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3月已经有1195种后生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被测出,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
LaF3晶体是一种理想的可掺杂稀土离子的低声子材料。然而,较差的化学稳定性和较低的机械强度限制了实际应用。镶嵌有LaF3纳米晶体的透明氧氟化物玻璃陶瓷,它不仅有氟化物晶体良好的光学特性,还具有氧化物玻璃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成为极具竞争力的稀土离子基质材料,特别是在纤维放大器、上转换激光器、三维显示等光电应用方面。本文通过共振和非共振激发Tm3+离子的~1D2能级,对镶嵌有LaF3:Tm3+
截至2009年5,NCBI中已收录的后生动物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共2084物种。其中,六足类动物(Hexapoda)209种,直翅目(Orthoptera)数据为19种,蝗亚目(Caelifera)10种。虽然数据在迅速增长,但对于种类繁多的蝗亚目来说,利用现有数据,即使要说明蝗亚目各总科的关系也存在困难,更不用说各总科内的各个科和亚科的关系了。本研究选取蝗总科斑腿蝗科的斑角蔗蝗、紫胫长夹蝗和小卵翅
算子代数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由于其在数学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在20世纪的前三十年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初等算子是算子代数上一类重要的线性映射.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初等算子的各种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初等算子的范数,初等算子的范数可达性以及与初等算子范数有关的一些集合的稠密性.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在本文中用到的符号,定义和一些比较著名的定理.首先我们介绍了一些
类脂分子是一种双亲分子,它由一个亲水的极性头部和一条或两条疏水的非极性尾部(烃链)组成,类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倾向于形成头部向外、烃链向内的双分子层,类脂双层在适当浓度会形成闭合的泡。实验上观测到形状丰富的闭合膜泡,我们把这种膜泡看作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平衡态。Canham首先提出膜的曲率弹性模型,后来Helfrich提出了自发曲率(SC)模型。考虑到膜的双层结构,人们又提出了双层耦合(BC)模型和面
在外部环境下,双亲分子水溶液中形成的类脂双层膜可以呈现多种闭合形状。最近实验发现加入一些化学物质比如Talin或去垢剂,在脂膜上能产生稳定的孔,而且也已经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技术,如:电子技术,渗透震动,光学镊子等也能在脂膜上形成临时的孔,但是其中的原因不清楚。日本的Hotani研究小组最近发现当某种特殊的膜蛋白(如Talin)分子加入磷脂泡所在的溶液,这时候就会有开口出现在膜上,这是对开口膜泡研究
本文研究了几类算子方程的解与算子方程和不等式的稳定性问题.全文共分两章.第一章证明了二次映射是偶映射且得到了二次算子方程在不同条件下的精确解;研究了三次映射和四次映射的奇偶性,给出三次算子方程和四次算子方程在不同条件下的精确解;得到了Cauchy-Jensen算子方程在一定条件下的精确解;讨论了一个新的三次算子方程并给出此三次算子方程的通解.第二章研究了算子方程及不等式的稳定性问题.利用不动点的择
解释生物界中斑图的形成机理,是理论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图灵在他最初的论文《形态形成的化学基础》中提出,用一个反应扩散方程组可以描述生物系统中斑图的形成和形态,但这一理论在实验上却从未得以证明.在图灵预言近四十年之后,De Kepper和他的同事们(1990)才首次在CIMA反应中观察到了图灵斑图.Lengyel和Epstein用一个反应扩散方程组刻画了这一著名的实验.本文运用非线性分析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振动和传递能量的性质,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传播的方向性好,穿透力强,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小。目前,超声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清洗、焊接、加工、提取、检测、医学等各个领域。超声空化是超声技术被应用的基础,其中由超声空化引起了一种将声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一声致发光。目前,这种现象倍受科学界的关注。声致发光是指在超声场中,液体中的空化气泡随着声场变化而膨胀和收缩,将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