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肠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已升至所有肿瘤的第二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内镜下能观察到的最早期癌前病变。目前对ACF的药物预防研究多数为非甾体类药物。近年研究认为二甲双胍可能具有预防多种恶性肿瘤的作用,但是有关二甲双胍对ACF预防作用的研究为数不多,且大多为回顾性研究。因此,本文通过临床的前瞻性研究来探讨二甲双胍对异常隐窝病灶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发现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非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二甲双胍组口服二甲双胍500mg 2次/d,塞来昔布组口服塞来昔布200mg 2次/d,对照组不服用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有无腺瘤切除史及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肠镜检查,予0.4%美兰染色直肠,用放大肠镜观察直肠中亨氏瓣到齿状线之间的ACF个数及形态,分析直肠ACF数目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各组ACF个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用活检钳在直肠上亨氏瓣到中亨氏瓣之间随机取得直肠正常粘膜处的标本,应用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transferase deoxynucleotidyl uridine end labeling)染色法检测直肠正常粘膜的增殖及凋亡情况。另外,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以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状态。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对照组有1人拒绝接受肠镜复查,二甲双胍组有1人在无出现明显不适的情况下中途停药,塞来昔布组有2人因出现胃肠道不适而中途停药,因此只有86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在年龄(27)50岁、50-59岁、≥60岁三个年龄段中,ACF均数分别为4.98±1.42、7.85±1.00、10.87±0.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三组ACF均数及临床特征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ACF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7.30±2.51、7.60±2.34减少至治疗后的4.77±1.57、5.83±1.46(P(27)0.05),且相对于塞来昔布组,二甲双胍组对ACF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27)0.05)。对照组的ACF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7.40±2.11、7.43±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分别从治疗前的48.87±1.78、49.93±2.59减少至治疗后的27.20±1.71、36.97±1.43(P<0.05),且二甲双胍组显著低于塞来昔布组(P(27)0.05)。对照组的增殖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49.17±2.35、49.23±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三组治疗后的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分别为3.00±1.14、2.93±0.78、3.07±1.08,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三组的胰岛素抵抗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29)0.05)。结论: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对非糖尿病患者的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均具有抑制作用,且二甲双胍的作用优于塞来昔布,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非胰岛素依赖)来抑制组织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