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血栓前高凝状态被认为是房颤患者易形成血栓及并发体循环栓塞(尤其是脑卒中)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高凝状态原因之一是血小板的功能异常。近来,随着对房颤研究的深入,内皮细胞的激活或损伤被越来越多的报道。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敏感指标,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sP-sel)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指标,这两个指标被发现在房颤以及其他多种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水平增高。β受体阻滞剂作为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的有效药物而被广泛使用,但它是否具有降低心室率以外的有益作用目前还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讨内皮功能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的关系。2.探讨血小板功能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的关系。3.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4.探讨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入选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65-85岁,平均71.78±7.21岁。所有患者心功能(NYHA)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50%,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窦性心律组(窦律组)34例,其一般情况及基础心血管疾病构成与房颤组相似。应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分析(ELASA)定量测定血清vWF因子及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结果】房颤组血清vWF水平(1948.5±114.2ng/ml)高于窦律组(1861.5±101.9n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房颤组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后血清vWF水平(1748.5±155.6ng/ml)下降,差别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房颤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24.33±9.35ng/ml)同窦性心律组(24.55±11.13ng/ml)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04),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21.33±9.07ng/ml)下降,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血清vWF、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年龄、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及左心房内径等因素之间,以及vWF与可溶性P选择素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1.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vWF水平较窦性心律者显著升高,提示房颤患者存在心血管内皮损伤。2.在服用阿替洛尔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vWF水平明显下降,提示阿替洛尔用于房颤患者除能有效控制心室率外,还可能具有内皮保护功能。3.本研究未发现血清vWF、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年龄、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及左心房内径等因素之间,以及vWF与可溶性P选择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