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直接引发了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科书的确定。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成三个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贯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中,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都是为了培养并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改革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之上,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无疑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事实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予以重大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近现代,爱国主义更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成为我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支柱。
从近代有了历史教科书开始,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成为历史教科书编纂的灵魂,而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们更是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作为教科书编纂的主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结合当时的国情,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作出调整:为了改革以忠君为中心的传统爱国观念,他们首先通过历史教科书帮助学习者树立起新型的爱国主义观念;为了让学习者认识到中国面临局势的危险,激发救国的责任心,教科书本国史中加大了关于国耻史的比例;为了恢复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科书又尽最大努力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弘扬;为了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编纂者们又通过历史史实对学习者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为了给学习者树立起学习效仿的榜样,他们又对本国史中的爱国英雄人物予以重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编纂者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在民族自身危难的民国时期仍然不忘甚至加强了对于国民和平精神和扶弱济困精神的教育,并将此作为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后的历史使命。
在民族存亡兴废的关头,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们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断作出调整,使得历史教科书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武器。在爱国主义的教育鼓舞下,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积极投身到神圣的卫国战争中,对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这一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总结出特殊时期的教科书是怎样从当时国情需要出发去选定教材内容、编排教材,怎样利用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去,对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历史教科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