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多元化、互动整合背景下,本文选择中国广西桂林漓江流域兴坪镇渔村为调查研究对象。其目的首先是运用审美人类学的方法来探讨漓江流域的文化底蕴,从而揭示河流与文明的关系;其次是突破二元思维模式,对渔村大小传统的互动进行反思,探讨儒家文化与草根文化相互转化机制;再次是研究精英文化符号对该乡村文化的介入所引起的变迁;最后是思考全球化时代区域文化如何实现文化的提升以达到新的和谐。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兴坪镇处于边缘地带,属山区立体气候,所涵括的漓江水段在全国河流体系中有重要的区位意义。兴坪镇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镇,且村落分布均匀,其中渔村以汉族为主,对族群来源有充分意识,人口结构虽老龄化,但已有灵活适应措施。 兴坪渔村形成特殊的风水观念,这与其土地资源少和地理位置封闭相适应。渔村还拥有族群适应意识,这与其充满儒家文化色彩的家屋相适应。同时渔村经济生活和衣食住行充分展示了相对传统、本真、朴实、乐观的特色。因此,适应和共生是漓江流域的文化底蕴之一。 在相应的物质基础上,渔村拥有独特的重教传统,并在潜意识深处形成一套以学为荣的心理结构。这是因为儒家文化通过三个层面渗入民间,即植根血缘基础,使民众与自然达到和谐;弘扬主体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克己修身以达到与自我的和谐。其实质是儒家文化转化为草根文化,实现大小传统的互动整合。因此,解决渔村当前文化教育问题,应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 随着孙中山和克林顿对当地文化体系的介入,渔村经过自发意识和政府有效领导阶段而形成旅游文化,并在物质和观念层面上引起了系列变迁,如物质条件的更大改善,对外来文化观念认同或排斥。因此,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应重视开放性、创新性和稳定性。 总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孕育了渔村诗意的生存模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展示了一种天人和谐的范式。同时,儒家文化延展为草根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精英文化介入并引起区域文化变迁,这两个过程共同营造了现代社会文明共生的发展模式。并且,全球化背景下,渔村以调适为核心的族群和谐发展模式使人的生存质量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