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Fowler和Kress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并对其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来源以及分析工具进行了阐述。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批评语言学的正式产生。 批评语言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其主要方法论来源,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例如:新闻报道、法律文献、以及政治演说,其价值已经得到证实。 通过研读文献,笔者发现,一方面,批评性话语分析在口语语篇的应用一直很少;另一方面,对语篇分析得出的结论只停在简单的阐述阶段,他们仅仅是分析语言结构以证明语篇为意识形态所影响,其结论几乎都是批评分析证明了语篇并非意识形态真空。这样的分析和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和重复。 本文旨在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工具(及物系统)来分析口语语篇。主要集中分析父母子女对话中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使用分布状况。语料来源于中国大陆热播剧《家有儿女》和美国热播剧《成长的烦恼》。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保留中美文化的特色,本文分析的对象分别是《家有儿女》中的中文对话和《成长的烦恼》的英文对话。通过分析发生在剧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话的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使用,发现其背后所隐含的权力的不平衡,即,父母与子女间存在权力距离,并且进一步将这种权力距离进行跨文化比较以揭示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具体来说,一方面,不论美国家庭还是中国家庭,父母的权力都是高于子女之上的;另一方面,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力距离要远远大于美国家庭的。 本文的意义和创新点在于:第一,把批评性话语分析-及物性分析这一工具应用到影视作品日常口语会话分析中;第二,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中的权力距离理论相结合。第三,从语言层面验证Hofstede的文化维度-权力距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语言层面深化对中美文化中权力距离的认识,为有效交际提供理论指导。此外,这一研究对跨文化语言教学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