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维辐射雾模式的改进及模拟试验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南京地区辐射雾微物理结构的演变特征,本文在石春娥建立的三维辐射雾模式的基础上,添加粒子分档处理的微物理模块,并引入地形数据,发展了一个能够较好地模拟南京地区辐射雾的三维模式,并对2007年12月13-14日的雾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并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试验。主要结论如下: 1、模式采取体积分档,添加了雾滴和气溶胶粒子,对每档气溶胶进行跟踪计算,考虑粒子凝结增长、辐射特性和重力沉降过程,结合气象要素的变化就能够得出雾滴谱的演变。 2、实例雾过程中,高空有弱冷平流,近地层长波辐射降温,发展阶段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并导致雾的爆发性增长。日出后增温,湍流增强促进了雾的消散。模式对低层模拟效果较好,但晴天、无平流假设对实际的低云未能进行准确模拟,不能模拟出雾的爆发性增长。由于短波辐射模式考虑粗略,所以模拟的消散过程存在一些偏差。模拟出的雾滴谱演变与实际相近,雾滴数量级与实测结果相当,由于缺少雾滴的碰并过程,所以模拟的雾滴谱谱宽比实际结果窄。 3、对比辐射雾过程中南京不同区域,在形成阶段,雾首先在地势高的地方形成,市区雾形成比郊区晚,江面空气达饱和最晚;消散阶段,市区增温快,因此市区雾的消散速度快。郊区和市区的雾滴谱变化由于不同的气溶胶类型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存在差异。郊区的雾滴谱谱宽能超过20μm,出现大、小滴数相当的情况。市区的雾滴数浓度远比郊区大,雾滴谱谱宽也能达20μm,但是成熟阶段时,谱宽在20μm左右不断波动。 4、如果不考虑热岛效应,市区辐射雾形成时间早,长波辐射降温率大,市区空气很快就能够达到饱和;进入成熟阶段后,雾中液水混合比明显增大;由于没有热岛效应,日出后增温较慢,温度较低,雾并没有很快地消散。不考虑热岛作用时,由于温度低、湍流弱,市区雾滴谱谱宽较有热岛效应存在时窄,雾滴数浓度反而更大。因此,热岛效应不利于雾的形成和发展,但加快了雾的消散。同时热岛效应使湍流作用增强对雾滴谱的增宽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法国作曲家让·弗朗赛的《单簧管主题与变奏》受“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影响,融入对新时期音乐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彰显出作曲家特有的风格.该作品的主题动机灵感来自作曲家之
本研究运用2006和2007年佛山地区76个自动气象站、3个常规气象站连续2年逐时风场资料,以及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惠景城、顺德党校2个环境监测站同期污染物浓度逐时资
热带气旋(TC)登陆是带来严重的财产和人员伤亡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统计表明浙江和福建两地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每年登陆TC最活跃区域,且具有登陆强度较强,登陆后影响范
本文依据阻高活动的天气学特征给出阻高的定义标准。利用计算机程序对高度场、风场资料进行检索,得到相应时段内欧亚地区阻塞过程的起始时间、持续天数以及阻高中心位置及移动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07年8月20日00时-22日00时的“圣帕”台风暴雨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借助于准地转Q矢量、半地转Q矢量、非地转Q矢量以及非地转湿Q矢量对这次暴雨进行诊断分析,
利用带有深海作用的简单海气耦合模型,分析了中纬度海气系统中不稳定耦合波的总能量变化特征,讨论了其对年代际气候振荡的影响,并用观测资料对理论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结论如下
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7-8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典型梅雨锋强降水过程的云雨结构,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检验WRF模式的显式对流方案,并用不同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来表征
本文首先利用了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降水资料对2008年6月中旬华南地区持续性暴雨的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进行了诊断并对制约持续性暴
本文综合利用卫星、云-地闪、雷达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分析了我国副热带地区夏季对流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使用11年静止卫星红外亮温(TBB)资料分析的对流活动气候特征基础上
本文采用1977-2006年长三角地区5个国家气候一级站的一日四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相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区域大雾频次变化特征及其发生的天气气候背景,并初步得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