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从河西走廊地域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体内分离鉴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建立胃癌高发区区域性Hp菌库。为进一步研究Hp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致病机制、研制有效疫苗打下基础。2.调查河西走廊地域流行Hp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哺唑酮、四环素)的耐药状况,为当地Hp根除提供依据。3.调查河西走廊地域流行Hp重要毒力基因vacA和cagA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Hp感染与河西走廊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1.收集武威、金昌、张掖三地医院314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胃粘膜标本,经微需氧分离培养,观察培养特性、形态学、快速尿素酶、氧化酶、触酶及ureh.PCR扩增,鉴定Hp。收集相关信息,统一编号,-80℃冻存,建立河西走廊地域流行Hp菌库。2.应用Hp菌库,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71株河西走廊地域流行Hp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哺唑酮、四环素的耐药状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病理类型患者Hp菌株的耐药差异。3.应用Hp菌库,提取70株Hp基因组DNA。 PCR扩增Hp vacA基因s区(sla,slb,slc,s2)和m区(ml和m2)以及cagA。分析不同的vacA和cagA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以及地域的关系。结果:1.从314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分离到Hp81株,阳性率为25.80%。不同性别患者间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P>0.05)。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间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7.705,P<0.05)。其中消化性溃疡组(46.43%)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23.32%)(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间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74,P<0.05),其中15-30岁年龄组人群Hp分离阳性率显著高于61岁以上年龄组。液氮保存组胃黏膜标本Hp分离阳性率显著高于-20℃保存组(χ2=5.368,P<0.05)。-80℃冻存菌株,成功建立河西走廊地域流行Hp菌库。2.71株Hp对常用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依次为:甲硝唑(47.89%),左氧氟沙星(8.45%),阿莫西林(4.23%),四环素(2.82%),克拉霉素(1.41%),呋哺唑酮(0%)。Hp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离自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2/52)、9.09%(1/11)和37.5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癌组分离Hp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70株Hp检出vacA阳性率为100%, cagA阳性率为97.14%(68/70)。sla单阳性菌株40株,阳性率57.14%(40/70);s1c单阳性菌株11株,阳性率15.71%(11/70),sla和s1c阳性混合感染菌株19株,阳性率27.14%(19/70)。检出m2阳性菌株37株,阳性率为52.86%,未检出ml亚型。vacAsla型以及sla/m2型Hp在不同病理类型、年龄段和地区患者中的感染率高于其它基因型Hp。结论:1.Hp感染在河西走廊地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在转运培养基中加入甘油,通过液氮保存和运送可提高远距离、采集后放置时间较长胃粘膜标本中Hp的分离率。3.河西地域流行Hp菌库的建立,将为进一步研究Hp致病机制、遗传进化、疫苗研制等打下基础。4.河西走廊地域流行Hp对甲硝唑耐药率较高,在一线根除方案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呋哺唑酮、阿莫西林等应作为根除的主要药物。5.河西走廊地域流行菌株主要为vacA和cagA双阳性,致病性强的Ⅰ型菌株;这可能是河西走廊地域消化性溃疡、胃癌高发的原因之一。流行菌株中vacA基因型以sla/m2为主,其次为slc/m2。 vac Am区可能存在较大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