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关于全球治理问题的争议又有了新的动力。这种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国际事务中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增强和非政府机构的不断增多。一直以来西方在全球治理的话题上拥有主导权,而近年来中国的崛起给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首要关注的是发展问题,其他方面如政治体制改革等等都要为其让路,它的这种全球治理道路已被证明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本文以中国在安哥拉、尼日利亚和莫桑比克的建设做为个案研究,以此来分析中国对国外事务的参与是怎样的与众不同,以及它是如何帮助这些非洲国家发展建设的。很多学者单纯从中国觊觎非洲资源的角度来看待其在非洲的活动,本文对这类观点是持批评态度的。事实上,在使用了一个广阔的分析视角进行研究后,本文可以证明这样的结论:中国对非洲的兴趣远远不止石油,还包括孤立台湾、扩大中国市场、资本输出等,并在此过程中依照不干涉原则来推动其发展。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有助于减少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推动国际局势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可以归为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第一章前言本章介绍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学原理,并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背景做了简要概括。文章将安哥拉、尼日利亚和莫桑比克作为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并对这样一种观点进行了探讨:安哥拉和尼日利亚是向中国供应石油最多的两个非洲国家,许多学者据此对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提出批评,并片面的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兴趣只限于石油之上。莫桑比克的例子可以用来证明上述观点的局限性,中国在非洲的参与活动并不是只聚焦于石油。事实上,如果说中国的兴趣仅限于石油,那么中国近来增加对莫桑比克的直接投资、信用贷款和人道援助的行为就是难以解释的,因为莫桑比克并不是一个产油国。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较多的关注,并对中非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阐释。不管在产油国还是非产油国,中国因素(银行、公司和政府)的介入都在持续增强。第二章理论框架本章对关于全球治理问题的争论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对两国关于全球治理问题的反应加以区分,并解读二者在“全球治理委员会”(CGG)框架下实现全球治理的不同道路。美国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它遵循着一条军国主义的、含糊不清的单边主义政策,这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关于全球治理争论的一场危机。相比之下,中国的外交政策显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并充分表现出了对其他国家主权的尊重。尽管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迈向全球治理的道路上并没有趋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变得更加兼容并包。本文对中国的这种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在以下各章中阐释了中国是如何领导它国(尤其是非洲国家)并使其契合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路径。第三章案例研究一“安哥拉模式——共赢的伙伴关系”作者在本章分析了中国对于安哥拉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情况。在对中——安关系做了历史性考察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正不断增加。在原油供应的支持下,中国的信贷额度致力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哥拉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乱,它现在将中国视为一个战略伙伴.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状况。得益于中国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及各种建设项目在财政上得到的支持,非洲国家可以在不依赖西方国家援助的基础上获得更快的发展。第四章案例研究二“中国与尼日利亚的关系”本章再次印证了非洲各国在中国的参与建设中所获得的在能源开发方面的收益。在加大对当地原油市场投资的同时,中国公司在其他方面也参与进了尼日利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在此过程中积极投资于固定资产领域(例如精炼工业),以此来发展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国与尼日利亚的双边贸易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迅速,使之成为了一个十分具有前景的合作模式。第五章案例研究三“中国与莫桑比克的合作:扩大中国在非洲活动的视野”本章旨在证明将中国在非洲的参与活动完全归结于能源领域的考虑是不恰当和不充分的。莫桑比克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但它仍吸引了很多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背后的原因远远超出了获取石油这样的解释。中国需要非洲国家来扩大市场、孤立台湾、输出资本、在国际组织中寻求政治支持,并输出中国关于发展问题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政治改革退居其次。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在前文论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多的与“全球治理委员会”(CGG)保持着一致,这体现于中国在非洲的各种建设项目中。通过加大对非洲市场的投资,中国不仅有效的促进了非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推动了本国工业的发展;正是通过上述这种方式,中国对世界范围的内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