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以往资源导向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和依靠规模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日益难以为继。进入战略转型阶段,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区际产业转移的正向作用并规避其不利影响,使得当地自然、经济与社会体系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稳健性,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推手——区际产业转移为切入点,尝试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从多个维度对其给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宏观效应做一分析与检验,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首先,通过简单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论文重新界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指出除了包含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应有之义外,还应具备经济效率增进和社会收入公平的新特性。接着,立足已有研究,笔者尝试搭建了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效应的分析框架,从自然资源、经济效应与社会差距三个方面剖析了其影响机理。然后,利用2000年以来的西部省份构成的面板数据,借助“能源库兹涅茨曲线”Malmquist指数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手段,分别从自然资源消耗、经济效率增进和社会收入分化等维度实证检验了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效应。结果表明:在自然层面上,区际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是显著存在的,但多数省份已开始走在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在经济层面上,波动的全要素生产率表明西部地区经济体系承接产业转移对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度还不明显,但技术效率增进多少还是起到了正面效果;在社会层面上,区际产业转移程度的提高已对西部地区社会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第二产业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却有助于推动社会收入公平。最后,结合不同类型国家促进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率与产业升级、区域均衡与收入公平等方面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分类总结与国际比较,再联系我国东西互动的实际情况,对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政府、组织和从业者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功能和角色进行了定位,从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经济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系统地探讨了区际产业转移在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理,并引入计量经济手段对其在能源消费、经济效率和社会收入等三个具体方面的复合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这为西部大开发转型战略和多元复合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