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明代心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构建了以心与理合一为基础,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对中国以至东亚的知识分子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来看,王守仁的心学思想错误颠倒了主、客观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那个年代的确产生了积极作用。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从客观上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打破了当时理学、朱学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丰富了社会学术理论,促进了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王守仁出生的那个时代,正是明代政治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而一度被奉为官方学术的朱学也逐渐凸显出它的弊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守仁率先将人的“心”摆放到最为重要的位置,在最大程度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了充分肯定,这种观点不可谓不震撼。因此,在王守仁的教学内容中,除了如四书五经之类的知识性内容之外,对身心的修持也是其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集王守仁一生心血的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同样是王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与王学哲学思想一起,共同筑起了王学这座思想大厦。在教学方法上,首先,王守仁一反朱学重视门第出身的做法,率先举起了“有教无类”的旗帜,认为“人人皆可成圣”。同时,他强调受教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倡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其次,根据学生的人数以及资质的不同,王守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将集体、小组、个人讨论和面授、函授、游学相结合,灵活多变地展开教学活动。他在教学活动中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资质的学生予以不同的关注。而在继承了传统道德理念的基础上,王守仁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一心“以成德为事”。最后,出于对最大限度地还原自身思想、更好地领悟自身的要求,王守仁重视口头传播而忽视纸笔记录,这种做法虽不利于王学思想的传世,但在却更加适合当时特定的受众环境。王守仁的教学思想不但在国内的学术界、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其中以日本所受影响最为深远。而在如今,王守仁思想所具有的丰富及积极的意义,已经使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王守仁及其心学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并日渐形成“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