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蓝的眼睛》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这部伟大的作品诠释了莫里森作为黑人、女人、母亲三重身份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小说讲述了美国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侵蚀下的悲惨生活。小说女主人公无知的行为思想,扭曲的自我憎恨以及悲剧性的结局让人大为震撼。自小说问世以来,专家、学者已从文化霸权,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等多个角度探析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冲击,其中指出黑人的心理状态,即内化白人审美观,是他们悲剧生活的根本性原因。然而,至今为止学界并没从心理学视角探析黑人的心理状态及其悲剧成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界最具冲击力与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基石。精神分析学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人类行为形成的源泉,使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本文拟以黑人在美国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将白人审美标准内化并导致人格分裂这一心理演变过程为研究重点,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深入剖析小说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迷失自我,在白人审美标准的侵蚀下走向疯狂状态。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进行了心理剖析,进一步揭示黑人群体坚持自我,保护黑人文化,保持黑人社区团结的必要性。本文首先对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几个分支进行了系统阐释,为之后的心理分析做好铺垫;论文的第二及第三部分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深入解读小说中三位女性人物的心理状态。最后,通过对三位女性人物心理状态的比较,指出要彻底杜绝佩科拉式悲剧的发生,黑人不仅要保持身心健康,更要团结黑人同胞,维护黑人尊严,共同保护黑人文化,消灭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