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小于40岁患者的比例由过去1%-8%上升至14%,这些患者多合并有未产、不育、月经失调、肥胖及多囊卵巢综合症,属于I型子宫内膜癌又称为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近年来子宫内膜样腺癌孕激素保守治疗存在着30%左右治疗失败率。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可能因为药物口服副作用的原因,影响了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改变孕激素用药的途径,从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灌注大剂量孕激素,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所导致药物吸收不佳、药物浓度达不到肿瘤有效治疗剂量的缺陷,可能会得到比孕激素口服更好的疗效。为了开展孕激素药物溶液介入治疗人子宫内膜癌的基础研究,我们参照裸小鼠人子宫内膜癌模型建立的方法,第一次建立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进行裸大鼠髂内动脉灌注孕激素溶液,考察子宫内膜癌孕激素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本课题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学行为的观察目的:建立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体外培养后注射于8只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牺牲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mm~3大小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左侧子宫内。4周后牺牲10只裸大鼠,取出左侧子宫。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等技术进行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结果:8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10只雌性裸大鼠中7只左侧子宫内成瘤,且免疫组化证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皮下瘤均有表达。流式细胞分析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原位移植瘤的S期细胞含量为30.85±6.05%。结论:人子宫内膜癌裸大鼠皮原位移植瘤模型成功建立,为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可进一步用于髂内动脉介入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研究。第二部分孕激素药物溶剂的选择及其安全性观察目的:筛选可用于动脉灌注的孕激素药物溶液并初步观察近期毒性。方法:计算和比较醋酸甲地孕酮在95%的乙醇、75%乙醇、80%二甲基亚砜、N-甲基-2-吡咯烷酮(N-Methyl pyrrolidone,简称NMP)中的溶解度。取16只雌性裸小鼠分别进行尾静脉注射各组醋酸甲地孕酮—溶剂。观察1周后比较生存率及毒性反应,剔除发生毒性反应的孕激素溶液。取8只裸大鼠分别进行孕激素溶液动脉灌注和口服安全性实验。结果:裸小鼠尾静脉注射醋酸甲地孕酮95%乙醇和醋酸甲地孕酮—75%乙醇时发生猝死。低剂量醋酸甲地孕酮—80%二甲基亚砜在裸小鼠尾静脉注射时未发生毒性反应;中、高剂量的醋酸甲地孕酮—80%二甲基亚砜在裸大鼠动脉灌注实验时,发生血尿,裸大鼠死亡。醋酸甲地孕酮—NMP组的裸小鼠、裸大鼠无一例死亡,摄食、排泄,活动正常。结论:醋酸甲地孕酮—NMP在裸鼠的急性毒性试验中显示了其安全性,使大剂量孕激素动脉介入治疗子宫内膜癌有了安全的制剂。第三部分孕激素髂内动脉灌注对裸大鼠原位移植人子宫内膜癌的作用目的:探讨髂内动脉灌注孕激素药物溶液对裸大鼠原位移植人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方法:30只4周龄的雌性裸大鼠按课题第一部分方法复制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随机分为五组,分别是A组髂内动脉灌注醋酸甲地孕酮-NMP组(n=6),B组髂内动脉灌注NMP组(n=6),C组髂内动脉灌注0.9%生理盐水组(n=6),D组口服醋酸甲地孕酮-NMP组(n=6),E组口服NMP组(n=6)。治疗后8小时经尾静脉取0.5ml血检测孕酮水平,比较各组差异。治疗14天后,牺牲30只裸大鼠,解剖、观察盆腔及左侧子宫,通过HE染色镜检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肿瘤细胞周期以及Annexin V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30只裸大鼠均存活,22只宫腔成瘤(成瘤率73.3%)。孕激素治疗8小时后髂内动脉灌注组孕酮含量(39.64±0.72 ng/ml)高于口服组(31.23±4.00ng/ml)(P<0.01)。FCM检测肿瘤组织S期细胞,孕激素动脉灌注组低于口服组(6.18±0.40%vs7.99±0.66%),差异有显著性(P<0.01);孕激素动脉灌注组肿瘤细胞凋亡率高于口服组(26.52±2.79%vs21.00±2.66%),差异有显著性(P<0.05)。NMP溶剂动脉灌注组和口服组在孕酮含量以及细胞周期比例和肿瘤细胞凋亡的数据上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数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孕激素单次髂内动脉灌注提高了血液中孕激素的浓度,促进了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凋亡,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分裂,据此推断孕激素介入治疗的方法可能会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疗效。N-甲基-2-吡咯烷酮作为溶剂稳定性好,在可控剂量内无毒性,并且不干扰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