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明末清初(万历三十年1602——康熙六十一年1722)常州一府五县(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戏曲活动与创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该地区戏曲活动之社会文化背景、曲家行迹、传播接受、创作内容等诸方面,对区域内代表性曲家及其创作进行考论分析,在真实展现常州地区戏曲活动原貌的基础上,注重区域内外的比较,考量戏曲活动形成的多重文化机制,探究戏曲艺术生存发展的某些规律。本论文分为综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每部分各分四章。综论部分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分专题进行研究,第一章概论,主要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背景进行综述,对常州地区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社会状况及其与戏曲活动的关系作论述,为其后的戏曲生成、发展研究提供完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地域特点依托。第二章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曲家研究,指出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曲家多出于地方文化家族,家学积累有助于提高曲家综合素养,进而保证区域戏曲活动质量,而科举以及家族的政治取向无疑也影响着曲家的发展动向。其次,文士宴集、结社以及园亭酬唱有助于曲家群落的形成与发展,歌伎、职业艺人与曲家风格和创作指向存在着互动。同时,曲家心态也主导着戏曲活动的题材构建与艺术选择。在第三章对于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传播的论述中,从演出传播、剧本传播等角度进行考察,指出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传播并未跳脱出传统方式的限制,但具体表现形式及侧重层次则存在着地域特点,而江南名士作为戏曲活动的主体,在常州地区戏曲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章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比较研究,指出常地外柔内刚、中和敦实的吴文化特质对于地区戏曲活动流变的影响力,展开区域内诸县戏曲活动比较研究,指出其统一中分化的地域戏曲活动特点,并与区域外相邻的南京、苏州两地的戏曲活动进行比较,点出“自守”与“兼容”、“雅”与“俗”的相对特质。分论部分由群体至个体,由共性至个性,对明末清初常州地区重要曲家及戏曲创作进行独立研究。第一章论吴炳、万树、顾彩三位才子曲家,指出其传奇主题指向、文采意趣、关目安排等方面所显现出的艺术延续性。第二章论《杂剧三集》所收常州曲家群体及其创作,指出其作品大都为抒情写愤之作,关注自我、渲染文士心态重于表达家国之恨、遗民之思。第三章对于南山逸史陈于鼎遗民身份、创作表现进行全面论述,指出其戏曲创作拥有较同地区其他曲家作品更为浓重的黍离之悲与批判精神,于世俗风月中流露出自我排释的宿命取向。第四章选择曲家嵇永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别的生命历程与戏曲作为展开论述,指出其传奇《扬州梦》将朝堂论争、沙场征战的人生理想、嘲风弄月的期许与自然本色的乡间生态融为一体,着力展现出下层文士真实的心灵状态与浓郁的市井情怀,而杂剧《续离骚》承袭着《四声猿》的艺术特质,歌哭笑骂、气畅理该,标志其由幕僚到义士的彻底转变。